2024年06月21日

石山生绿石岭常青

——隆回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侧记

邵阳日报记者 贺旭艳 通讯员 陈斌 杨贵新

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周年。为改造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几十年来,隆回县在2万多公顷石漠化地区栽植柏木1.5亿株,蓄积150多万立方米,有效控制了石灰岩山的水土流失和岩面辐射,人均增加林地0.0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5.3%提高到了55.15%,创造了“石山生绿石岭常青”的奇迹。

石山造林“薪火相传”

石漠化是“土地的癌症”。隆回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西北部,气候干旱。全县有石灰岩山地41333公顷,其中岩石裸露率30%以上的石灰岩石山2万多公顷,分布于境内南部12个乡镇和3个国有林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隆回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坚持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石山造林政策坚持至今。

该县紧紧抓住“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隆回”、长防工程、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契机,通过每年办点示范,县级领导先后办点45处、造林1533公顷,县直部门和乡镇办点310处、造林5467公顷。

为了广泛筹措资金,该县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长防林、速丰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帮扶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资金向石漠化地区倾斜。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支持,鼓励大户造林。为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采取出租、转包、联营、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吸引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投资参与石漠化治理。

“火焰山”长出绿色风景线

南面石头长,北面沙石流;飞鸟绕道走,神仙难落脚。肆虐的顽石像一座座“火焰山”,一到夏季,温度高达50摄氏度,地瘦草枯,一片荒凉景象。石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划为“难利用地”和“不宜利用地”。该县林业科技人员顶着压力,不断探索,顽强钻研,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从50多个试栽树种中,探索出攻克石山的先锋树种——柏木,先后引进了墨西哥柏、福建柏、侧柏、中山柏、西藏柏等10多个柏木树种,最后确定本地的速生柏为最适宜的树种。

林业科技人员还摸索出柏木+枫香、柏木+四川桤木、柏木+南酸枣、柏木+刺槐、柏木+枣树+柿树、柏木+无患子等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探索出“客土改良、引水保湿、容器苗上山、见缝植苗、合理密植”的新技术,攻克了石山造林难关。这不但解决了造林绿化的难题,而且给石漠化区域的林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柏木的原木销售价格目前达到每立方米2000多元,远高于杉木、松木和一般杂木。全县现有11家柏木加工厂,其中百山木业成为全国龙头企业,加工的柏木卫浴产品远销国内外。

该县还拓宽思路,把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林下经济致富之路。经过30年的努力,该县在“石漠”中逐步建成长50公里、面积2万公顷的郁郁葱葱柏木林带,打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命线、致富线。

石山追梦照见当代“愚公”

石山追梦,得力于一支啃硬骨头的林业队伍和乐于奉献的林业人。

林业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生活清贫,但该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信念坚定,甘守清贫,整天与崇山峻岭为伴,与蓝天白云为伍,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原县林业局局长郭习文为了石山造林,上世纪80年代放弃在省林业厅工作的优越条件,回到遍地石头的隆回,一头扎进石山造林,一干就是十多年。原县林业局副局长张世模为了攻克石山造林难题,用自己的体温来育芽。原总工程师肖时平、高级工程师王丁伟几十年来探索石山造林,足迹遍布隆回的山山水水。原桃洪镇林业站长郭江鸿,为了奇界岭石山造林,一个女同志连续一个星期吃住在山上。当年的奇界岭荒草怪石,如今变成了茫茫林海,成为国家、省市林业现场会的一个样板点。

就这样,一批当代愚公一年接一年地把2万多公顷石漠荒坡改造成生机勃勃的绿色林海,把昔日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斗争,隆回县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画卷,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同步共赢。

--> 2024-06-21 邵阳日报记者 贺旭艳 通讯员 陈斌 杨贵新 ——隆回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侧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4681.html 1 石山生绿石岭常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