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不少群众习惯性地称党员干部为“当官的”。面对这种民间俗称,有的人听后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官,说话拿腔拿调,办事颐指气使,自觉得高人一等。显然,这样的干部心中有一种“官念”。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有的干部每当听到有人称呼其“官衔”的时候,总是谦逊地表白自己不是什么官,直呼其名就好,有什么事儿尽管吩咐。他们不以官位自居,以民生为重,心中想的是如何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这种轻“官念”重“民念”的心态值得称道。
正所谓“只求做官,不可能成为好官”,“官念”越重,则离百姓越远。这些人总嫌组织给他的平台不够高、舞台不够大,总觉得自己的官职太小,干不了事情,却没有看到自己所居职位的为民职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百姓本色。有的人衙门作风,让百姓“跑断腿”;有的人言语傲慢,让百姓窝一肚子火;有的人回避责任,让百姓有理无处说。还有的人“官升脾气长”,以为百姓可愚可欺。正因为心中不以民为念、看到的只是职位上权力的光环,而非责任的底色,到头来必然吞下“官念”膨胀的苦果。
从古至今,总有人为了当官而当官,倾力追求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但对共产党人而言,更多人是为了做事而为官。官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选择当干部就是选择俯首甘为孺子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领导职位,都是一个为民干事尽责的平台,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而越有这样的认知,就越能祛“官念”、正“民念”。
民是什么?我们常说百姓是干部的衣食父母,要把人民举过头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记挂在心,说的都是干部要有正确的“民念”。只要心中树立了以民为上、以民为重、以民为大、以民为先的观念,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作为党员干部,不一定要当大领导,也不一定要当主要领导,甚至不一定要当领导。因为党员干部的身份即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把这份责任尽到了,人生的价值也就实现了。说白了,当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作者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