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真情救助 传递温暖

——邵阳市救助管理站用爱点亮受助人员的前行路

邵阳日报记者 王秀丽 通讯员 胡蓉 刘斌 车艳红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蔡灿辉(右一)在市救助管理站指导工作。

在我市,有一些亟需帮助的生命,他们或因命运的曲折,或因生活的无奈而流落街头,饱受风霜。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默默守护着这些生命的尊严与希望,书写着城市温情。他们,就是邵阳市救助管理站的全体工作人员。他们用爱心铸就真情,用责任诠释担当,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前行的路。

党建引领,心系冷暖守护平安

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建+救助”工作思路,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系全市救助事业,情牵受助对象冷暖,守护受助对象平安。

“一切都好,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今年2月29日,市救助管理站致电救助对象吝某进行回访,询问其生活近况时,电话那头的吝某感激地说道。25岁的吝某独自在外生活,久未归家,因突发疾病陷入困境。在吝某康复期间,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为其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料。吝某回家后,工作人员仍旧时时牵挂。他们深知,在外漂泊的人重新回归家庭,只是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步,如何帮助他们稳定生活、逐步融入社会,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过程。为此,针对这类受助对象,市救助管理站制定了定期回访的计划。

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遭遇,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救助服务。对老人李新民来说,市救助管理站无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李老属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三无”老人。在一次外出行走时不慎跌倒,引发脑出血,生命垂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其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并安排人悉心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老人康复后,该站多次就其落户、申请低保等问题与公安部门、社区进行沟通协调,终于帮老人圆了“安家梦”。

让“弱有所扶”成色更足,是“救助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市救助管理站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全天候为市民提供救助服务,重点对易走失、反复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跟踪回访,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对返乡存在生产、生活困难的人员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防止被救助人出现反复流浪的情况。许多受助者在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回归了家庭、找到了工作、重新融入了社会。

帮助寻亲,助力“团圆梦”圆

对于许多受助者来说,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重获家庭温暖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该站工作人员介绍,“寻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坚定寻亲的信念,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予受助者充分的人文关怀。”

2023年11月9日,离家多年的女子肖某慧成功地与来自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的家人团聚。这一天的到来,肖某慧足足等了3年。在我市,像肖某慧这样难以核实身份的长期滞留对象还有很多,为了圆他们的“回家梦”,市救助管理站不放弃任何一丝寻亲希望,全力以赴地加强和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人脸识别、DNA比对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他们寻找亲人的线索,同时通过全国救助信息系统和自媒体寻亲平台,努力帮助这些滞留人员寻找家人。2023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帮助寻亲成功38人(次)。

兜底救助,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市救助管理站接收的受助群体主要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他们中有的因家庭变故失去依靠,有的因疾病或残疾无法自理,有的年弱幼小,有的老无所养。面对这些不同情况的受助者,市救助管理站把兜底救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权益。

5月4日,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70岁的老人姚某宜得以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这是该站第3次安排专人护送老人返乡。早在2020年,姚某宜就曾因走失流落街头。幸运的是,工作人员发现了孤身遇困的她,为她提供食宿、衣物,联系家人。2023年,该站共救助遇困群众699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64人(次),护送返乡285人(次)。

“我们在救助过程中,始终做到应救尽救,用真诚和关爱对待每一位临时遇困群众。”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亦武说。为了更好地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和安全,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救助行动。炎炎夏日,市救助管理站全体干部职工不畏酷暑,每日巡查市区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易聚集区域,为他们送去清凉的饮品和防暑降温用品;寒冬时节,他们顶着寒风,用脚步丈量街巷,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棉衣棉被,确保他们温暖过冬。为了让长期滞留对象感受到家的温暖,市救助管理站会安排专人定期去看望他们,逢年过节,为他们带上爱心物资,送上节日的祝福。

--> 2024-06-19 邵阳日报记者 王秀丽 通讯员 胡蓉 刘斌 车艳红 ——邵阳市救助管理站用爱点亮受助人员的前行路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4628.html 1 真情救助 传递温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