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序与跋

一种理解和思考乡村振兴的新视角

——林目清叙事诗集《村支书日记》序(节选)

杨 克

洞口籍诗人林目清是一个有毅力的诗人,他有一种韧性,无论是顺境或逆境,他都坚持着他的创作。他已出版的诗集数量达到了十余部,部分诗集的销量甚至接近万册,足见他的作品对读者有一定的亲和感和影响力。

在品读这部讲述乡村扶贫的诗集《村支书日记》时,我深陷其中生动而真实的叙述……

我想象未来的人们,在读到这部《村支书日记》时,会沉浸在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中,并深入挖掘日记与其社会和历史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它是生动而具象的社会历史记录,描绘了乡村扶贫的概貌。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政策实施的方式,还包括村民的反应、接受程度,以及由于扶贫政策带来的社会变迁。这样的日记,如同一个微观世界的历史全景镜,生动而立体。其次,作者的个人视角和感受,如同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让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探讨这段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透过日记,感受到这些年的乡村文化所处年代的社会氛围,窥见人们的价值观。这样的日记体作品,它犹如一面镜子,引领读者反观自身,对历史、社会和个人身份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它不仅让人们了解过去,更能反思现在,洞见未来。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读《村支书日记》中的诗作,窥一斑而见全豹,先分析讨论五十九、一百五十三、一百八十四这三篇“日记”。这三首诗描绘了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框架和结构。我们从中可以触摸到中国扶贫工程的骨骼和脉络。

在《村支书日记之五十九》中,作者以诗的语言绘制了扶贫中的人口易地搬迁画卷。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幅幅高山贫困村民迁徙至山下小镇的生动画面。这样的策略在许多地方得以实施,显现出中国精准扶贫的系统性思维。而诗人通过对贫穷的山地与相对富饶的山下小镇的对比描绘,剖析了社会结构的层级差异。

《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五十三》中,诗人描绘出村支书内心的欣喜之情,他看见了农村社会生活从贫困向小康的转变。

《村支书日记之一百八十四》更是巧妙地引导读者透过现象学的视角,走进村支书的生活现场。诗人细腻地勾勒出村庄改造的场景,如清理河道、改造厕所等,这也透露出了村民生活品质的日渐提升。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官体验,读者能更深入“看见”扶贫的具体实践。

从审美角度来看,这三首诗注重了意象的经营。例如“精准地把一个小村庄连根拔起,移栽到山下的小镇上”“把名单移到了奔小康的页面”,这些鲜活的画面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在《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五十三》中,诗人细腻描绘的生活细节,凸显了扶贫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手电筒、煤油灯、水车、风车……都收进了村级活动中心的博物馆了”这一句诗,透露出科技进步对农村生活品质的改变。而《村支书日记之一百八十四》则从乡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入手,引发了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民福利的思考。

我们仔细品读下一首《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九十二》。我以为此诗是一首展示了扶贫现场的深情诗篇。它描绘了老张这位扶贫书记在面临生命的终结时对于村庄、村民深深的爱。首先,诗人通过具体描绘老张面临病痛时对于扶贫事业的执着,将读者带入了老张的感情世界。他在病床上,面对生命的挑战,依然牵挂着乡村未尽的扶贫项目,将未来的工作交托给他的同事们。

老张对于大叶村的深情爱意,是这首诗的感情核心。他称呼大叶村为“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灵魂再生的地方”。这个比喻充满了情感色彩,他到村子扶贫是他今生的最大荣幸。诗中的老张形象象征了所有为了扶贫事业奋斗的人们。他们的执着、勇敢和献身精神,以及对于乡村和人民的深情厚意,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这首诗的“诗史”价值在于它生动地描绘了扶贫工作者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展现了他们深情的爱国精神和对于社会责任的执着。它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让我们深深理解了扶贫工作者们的奉献精神和坚韧品质。它让我们看到了扶贫工作的崇高使命以及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本诗集是纪实同时也是虚构,我们不能将它全部看成某个村支书的扶贫日记,相当部分是作者在生活中观察的综合,但无疑与一个又一个扶贫工作人员的亲历重合。因为,它们出自现实,是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的精神生活的写照。在理解和分析这些诗歌的“诗史”价值时,我们需要将它们视为扶贫历程中的见证和记录。同时,它们也是诗人在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重要文本。

总的来说,这些诗歌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批判。

(杨克,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 2024-06-19 杨 克 ——林目清叙事诗集《村支书日记》序(节选) 序与跋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4608.html 1 一种理解和思考乡村振兴的新视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