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珍藏的荣誉证书中,有三张尤为珍贵。它们分别见证了我在不同领域的成就:2006年,我荣获“邵阳市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我被评为《邵阳日报》优秀通讯员;2022年,我的《邵阳名胜楹联五副》在邵阳县第五届文艺奖诗词楹联类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邵阳日报》的默默陪伴与助力。
自1991年成为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以来,《邵阳日报》便成为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和良师益友,我每日必读。她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我在教育教学上受益匪浅。我常用其生动实例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其中,尤以“教育”版和“青少年文艺”版最受学生喜爱。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投稿。他们的作文纷纷在《邵阳日报》上亮相,这无疑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除了指导学生,我本人也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2006年,《邵阳日报》刊发了我的《“拨”电话不是“拔”电话》一文。这是李日新老师主持的“咬文嚼字”栏目中的一篇。李老师的手写录用通知信件,我至今珍藏着。此后,我又陆续发表了《“蓝”“篮”不分令人憾》《“启示”不同于“启事”》等多篇文章。2006年10月26日,《邵阳日报》“教育”版面更是以《洒向教坛都是爱》为题,报道了我的教育事迹。这一年,我荣获了“邵阳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后,《邵阳日报》成为我发布新闻稿的重要平台。我的第一篇新闻稿《筚路蓝缕建新校》在《邵阳日报》发表后,获得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我拿到那期报纸后,认真比对了发表稿与原稿的区别。通过比对,我渐渐掌握了写新闻的要义,并每年发表数十篇新闻稿,多次被评为邵阳县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我的工作岗位虽有所变迁,但我对《邵阳日报》的热爱却始终如一。尤其是“艺术”版中的“邵阳名胜楹联”栏目,让我发现了楹联创作的乐趣。2019年8月2日,我的首副对联作品发表了,这标志着我正式踏入了楹联创作领域。2022年,我的《邵阳名胜楹联五副》,荣获邵阳县第五届文艺奖诗词楹联类三等奖。在此次评选中,我是唯一的楹联类获奖作者。
我与《邵阳日报》携手同行了三十余年,在她的陪伴和助力下,我不仅在教育教学、新闻写作和楹联创作等领域取得了成就,更在人生道路上收获了无数宝贵经验。在此,我要向《邵阳日报》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您!是您给予了我力量与勇气,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罗乐洋,任职于邵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