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荡浆连两岸,十七载不停歇。在邵阳城区资江上,北门口码头至九江码头的客运渡口航线是江上仅存的客运通道,承载着两岸市民的日常往来与深厚情感。该航线贯通北塔区及大祥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徐喜华和徐爱军兄弟在渡口坚持摆渡17年,共同守护着这条水路。他们以船为家,在资江的碧波荡漾中来来往往,送走了无数的人,接来了无数的客。
一条江上的四代人
每天7时许,柴油机的阵阵轰鸣声唤醒资江水面,徐喜华驾驶的渡船搭载着首班乘客缓缓从江北九江码头驶向宝庆古城墙北门口码头。首班乘客多数是到北门口农贸市场卖菜的菜农。
徐喜华、徐爱军两兄弟是渡船的承包人,具体从哪辈人起,开始摆渡资江?兄弟俩也说不清,能够确定的是,他们爷爷那辈、父亲那辈都在船上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如今,61岁的徐喜华和47岁的徐爱军两兄弟成了资江邵阳城区段最后的摆渡人。
“爷爷以前在邵水河摆渡,我丈夫16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父亲在资江上开采砂船了。”徐喜华的妻子熊淑娥说,2008年起,兄弟俩开始为来往两岸的市民摆渡,这么多年能一直坚持下来,靠的是风雨无阻的勤勉,凭的是童叟无欺的信誉,代代传承、沿袭罔替。
摆渡是门手艺活,在徐喜华手里,几百多米长的河面,单趟摆渡时长仅耗时两三分钟,乘客就能安全到达对岸。“现在虽然使用柴油船了,不像过去靠人力,但也要有技术。”待乘客全部上船坐好、站定后,熊淑娥收起缆绳、竹篙,驾驶室的丈夫徐喜军见状便启动渡船。多年来,竹篙撑起后便开船,成为徐喜华和妻子的默契约定。
徐喜华的女儿徐艳每天会在临近中午前来帮母亲熊淑娥搭把手,熊淑娥这才得空去菜市场买菜做饭,送到船上来吃。收放缆绳、撑竹篙、船舱收费,徐艳十分熟练地做起了父母的帮手。
守望着南来北往
“来来往往的乘客基本上都是附近的居民,有的坐船去买菜、卖菜,有的接送孩子上下学,还有的就是在读学生。”早上7时至8时,是上学和上班的高峰期,从桥上出行容易堵车,乘坐渡船成为不少市民过河上学、上班的首选,北门口码头和九江码头也因此变得热闹起来。孩子和送学的家长、上班的市民、挑菜的菜农在码头排起长队,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两兄弟的“常客”,也是渡船的主要客源。
资江南路码头位于北门口农贸市场附近,附近有西直街小学、沙井头小学、市第四中学等学校。熊淑娥说,为了让孩子上学不迟到,早晨两艘船需要同时摆渡,其它时间两兄弟轮天摆渡、轮流睡在船上守船。
由于在这摆渡时间长,不少乘客和徐家兄弟处出了感情,也对这艘船产生了依恋。北塔区的乘客龙女士说:“我家孩子就在附近读小学,我每天都坐船去对岸给孩子送饭,过去一趟就两分钟,很方便。”龙女士说,由于小孩学校附近一带不允许车辆停靠,所以上下学高峰期间,不少开车来接送孩子的家长都堵在一起,费时又费力,还耽误事,不如坐船方便。同船的张女士更是坦言自己乘坐渡船来往大祥、北塔达10余年之久。
“大人一个学期收费260元,小孩一个学期收费150元,有的家长上下学接送、中午送饭,一天来回好几趟。”熊淑娥介绍说,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买了学期乘船优惠套餐,一趟船下来,收不到多少船费。除去油钱等成本,每个月两兄弟拿到的钱并不多。虽然收入不高,但兄弟俩对迎来送往的渡船生活乐此不疲。为防止学生乘船时摔倒,两兄弟经常还会在河里接水冲刷河岸。
让资江更显温度
对于邵阳城区资江段而言,船只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补充,更是一种文化与景观的延伸,吸引外来游客前来观光与体验。让游客得以从河水流淌的韵律中感受城市的底蕴。
“现在还打鱼吗?”“这是渔船吗?”“我们可以坐船到对面去吗?”“邵阳为什么叫宝庆?”上午9时10分许,一声接一声的询问打破了渡船上的宁静,从贵州茅台镇赶来的游客吕先生和两位同伴从北门口码头走上渡船。熊淑娥热情地向前解答起吕先生一行的各种疑问。吕先生告诉记者,来到邵阳就要感受一下邵阳古城的氛围,看到岸边停靠有船,便想乘船体验一番。“你们可以站在船上给宝庆古城墙拍个照,很好看的。”渡船即将到达九江码头时,熊淑娥对吕先生一行说道。
“缺条船的河哪还能吸引人观光呀!”熊淑娥说,河流要是没有船只的点缀与穿梭,就失去了生机与吸引力。
渡船的存在也让资江更显温度。徐家兄弟不仅载人过河,还帮人“过生死关”。摆渡17年来,徐喜华和徐爱军兄弟俩多次救起跳江轻生以及失足落水人员,是资江上的救人英雄。“我们每天在船上会密切观察岸边的人群,看到有轻生倾向的,我们会积极劝阻。”熊淑娥说。
如今,随着西湖大桥、资江一桥的贯通,选择搭乘渡船的市民不如往日多,徐家兄弟和他们的渡船可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跟资江水面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兄弟俩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我们在江面来来往往这么多年,离开这里我们真不知道自己能去干些什么。”熊淑娥说,在他们心里,渡船是一生的事业,渡口是他们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