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种存在于古诗中的田园风光,如今在新邵县的村落小巷里皆可呈现。近年来,新邵县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来抓,坚持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抓起,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成效明显。该县2020年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1年获省人民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抓实干激励表扬,2023年被评为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先进县。
打好“攻坚战”
村道通畅、屋舍整齐,机具摆放有序、环境整洁优美。走进新邵县龙溪铺镇大湾村,感受美丽乡村的别样魅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使该村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房前屋后私搭乱建、柴草堆不见了,淤泥、垃圾、蚊虫苍蝇不见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了。”看着村里的变化,该村村民谭柳明竖起大拇指。
“环境好了,心情好了,生活不比城里差。”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村民说的话。农村过去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必须要打的硬仗。近年来,新邵县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集中整治,全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
拆除“空心房”是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工程。如何确保农村“空心房”拆除工作全面提质?新邵县按照“政府主导、资规搭台、部门协同、共同推进”的方式,形成了群龙治水齐抓共管的趋势。遵循“拆、建、管、用”四位一体原则,严格按逐户摸底、数据采集、测绘计量、签订协议、统一拆除、资金打卡、土地复垦等步骤有序推进。近年来,新邵县共拆除“空心房”6756栋,拆除总面积达1903281平方米,拆除废弃工矿企业厂房90家,复垦耕地487公顷。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新邵县始终将改厕工作当作重大的民生工程,坚持质量优先,推行“首厕”过关制,实现“统一施工图、统一验收标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对改造的农村厕所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近年来,全县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5380户,农村改厕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100%。同时,该县将农村污水治理与农村改厕统筹考虑,实现一体化解决。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3.18亿元开展污水治理项目,建成了4座污水处理厂和4座污水处理站,实现了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以及无害化排放。
收集有点、转运有车、处理有场。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村保洁员进行垃圾整理集中,再统一安排垃圾运输车定时将垃圾运送到垃圾中转站,经过压缩减容后,再由转运车运至垃圾焚烧厂处理。新邵县按照“民分类、村归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无害化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垃圾收运模式,从源头上减量减负。据了解,该县有大中型垃圾中转站14个,村级垃圾收集亭2000个,投放垃圾收集桶2万个,配套购置垃圾转运车和洒水车,确保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覆盖至每个村。
深入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截至2023年,全县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27个,其中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21个、县级示范村97个。严塘镇白水洞村、坪上镇清水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特色精品乡村”。
如今,在新邵广袤的乡村,乡村道路平整通顺,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河流水清岸绿……处处呈现着和美乡村的新图景。
用好主力军
新邵县新田铺镇双六村村民谢信生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庭院打扫干净。“书记,我们家扎了竹篱笆,卫生搞干净了,垃圾装进垃圾桶,我也想评比‘卫生示范户’。”谢信生跑到村部,向村支书谢正中表态。
谢正中介绍,谢信生家以前卫生状况较差,后来,他看到多户村民获评“卫生示范户”后,对比之下,自惭形秽,便每天自觉搞卫生。现在他家环境与过去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是主战场,村民是主力军。新邵县以一系列行动引导培育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宣传车开起来,村村响叫起来,老铜锣敲起来,宣传标语贴起来……在新邵县,总能看到一批批干部、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走在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口头讲述、发放资料等方式,积极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和文明健康素养,让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营造“人人讲卫生 个个爱清洁”的良好氛围。
自2021年5月开始,每周五下午,该县乡镇干部、村(社区)“两委”党员干部拿着扫帚、铲子、撮箕等工具按照划分的责任区域,全力清除责任区内的卫生盲点和死角,该县通过“星期五大扫除”环境整治行动走入基层,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领导、党员带头,率领全体干部开展卫生清扫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感染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构建共建共治格局。
该县413个村(社区)全部将村庄环境卫生的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中,深入开展“卫生示范户”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活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村民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悄然转变,由“被动保护”变成“主动保护”。
采访中,记者在潭府乡水口村文化活动中心看到,每位前来休闲娱乐的村民,都会随手带一个小食品袋,将垃圾装进小食品袋中,临走时再扔进垃圾箱。村民李大妈告诉记者,村干部定期上门跟大家讲解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村部的宣传栏也有相关知识,大家通过学习,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展示乡村美
乡村美,不只是颜值高,还要有“内涵”。近年来,新邵县坚持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让乡村既体现环境美,也释放出文明美。
早在几年前,寸石镇桐木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在村子里提倡俭省节约,收到良好效果。
村民石得球的母亲去世时,他本想给母亲大办丧事。然而,村里提倡红白喜事简办,他觉得自己应该抛弃旧思想,响应新风气,“母亲的丧事办下来,花了很少钱,要是按照之前的风气,最少需要5万元。”
寸石镇桐木村村支书石海泉说:“我们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立下村规民约,倡树新风正气。以前村民一场红白喜事下来,花个10多万元不算多。现在一两万元足够了,群众的思想和境界都向前迈了一大步。”
该县413个村(社区)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四会”组织,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四会一约”作用,营造“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的浓厚氛围,喝酒打牌、争斗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
旧习破除,新风扑面。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以前大家没事就打牌,现在跳跳舞、写写字,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新邵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雍纯说。
夜幕降临,在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文化广场前,伴随着动听的旋律,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踮着脚、扭着腰、挥着手,翩翩起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以创建带发展,以示范促文明。该县在县、乡、村(社区)三级分别开展“平安家庭”“文明卫生家庭”“勤劳致富家庭”“道德模范”等“四项评比”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各村因地制宜,通过“家风银行”“公德银行”“积分管理”“网格化管理”等为抓手,将文明新风有机融入居民生活的角角落落,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自觉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