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讯 (记者 袁光宇)“我们一家三代和请来帮忙的父老乡亲都忙着插秧,这个端午节过得非常快乐:大家累了除了围坐在一起吃粽子、说笑话,还此起彼伏唱山歌,别有一番风味!”6月11日,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汤明义站在黄土矿镇自然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田野边说。
汤明义1965年出生在绥宁县唐家坊镇唐家坊村6组。2012年,在外务工的汤明义夫妇带着人生积累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流转水田,开展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杂交水稻制种,曾经创造过绥宁县连片杂交水稻最高单产纪录。2013年,汤明义的杂交水稻制种总面积达到60公顷,一举成为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户。与此同时,汤明义的儿子汤晓舟和孙子汤家维也先后加入杂交水稻制种行列,全家成为绥宁为数不多的一家三代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农业产业世家”。
“我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能够顺利接过爷爷的接力棒,实现爷爷‘到非洲去搞杂交水稻制种’的梦想。”汤家维雄心勃勃地说。近年来,每年插秧期间,听汤家维在田野里唱英文歌曲,成为在场劳动者的最爱。
今年春节期间,两位特殊的客人来到汤明义家,鼓舞他家进一步扩大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和机械化水平。原来,是全国人大代表胡美娥和省人大代表龙乙华相约双双登门拜访汤明义,激励他们一家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国家粮食安全,在杂交水稻制种道路上探索更多优产丰产经验,助力我国“端牢自己的饭碗”。
今年开春,在两位人大代表的引导下,汤明义流转水田73多公顷,范围横跨唐家坊镇、黄土矿镇、红岩镇和李熙桥镇,成为邵阳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户。
“经过我长期和深入调查,发现迟熟中稻在防病虫害、抗倒伏、产量、口感等方面都占有一定优势,所以我今年开始侧重生产迟熟杂交水稻种子。”汤明义介绍。
今年端午期间,天气阴凉,正是迟熟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插秧的良好时节。汤明义自己一家三代老老少少齐上阵,还请了20多位村民前来帮忙。
“现在我们家大部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但还有不少特殊水田难以推广机械化。比如黄土矿镇自然村这块基地,都是祖祖辈辈耕耘了上千年的上等水田,但泥脚太深,机器容易陷在田里,所以我们在这个基地还是选择传统的手插。”汤明义的儿子汤晓舟介绍。
“这么好的水,这么好的秧,这么好的天气,秧苗刚一插下去好像直接就活了,带劲!”村民唐慈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