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儿童节,在这个属于儿童的节日里,成人社会该思考并做些什么呢?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某市中心小学一名同学写给市教育局长的一封“吐槽”的信,反映该校为了在“六一”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老师几乎每天都安排学生排练节目,将儿童节变成大人们“挣面子”的机会。童言无忌,这名小学生的吐槽,恰恰反映了成人世界习焉不察的做法。曾几何时,很多地方习惯于用开大会请领导讲话、排练节目搞文艺汇演等各种比赛等形式,来庆贺儿童的节日。但这类成人化的做法其实未必适合儿童。
相传,一次孔子带弟子去泰山,在一个村口被小孩子挡住去路。赶车的子路与小孩子争执起来,双方都指责对方“不懂礼貌”。当孔子下车询问时,小孩指着不远处自己用泥巴筑造的一座“城池”说:“前面有一座城池,是车子绕过城走呢,还是城为车子让路呢?”孔子深受触动,真诚地向小孩道歉,并让子路小心驾车绕过“城池”。
显然,孔子十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但目睹这座由小孩设计创造的“城池”,虽然非常小,但庄严的城楼、整齐的布局,无不凝聚着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孕育着孩子的奇思妙想。孔子更懂得,孩子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尤其值得呵护。
然而现实中,有的老师、家长却习惯于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准备标准答案,牵着孩子往自己设定的方向走。结果走得远了,逐渐忽略了孩子们心中的独特的个性,反倒让孩子们变得脆弱、平庸,甚至影响到个体的健康成长。为此,一位家长曾这样感慨:“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能和妈妈相互勉励,帮助对方成为那样的人。”看来,尊重孩子、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才是正确的选项。
儿童节的内涵应是呼吁全社会保护儿童权益,其庆祝的方式应五彩斑斓、阳光灿烂。但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儿童节却搞成了成人本位而非儿童本位,没有把儿童当成儿童节的主体,忽视了儿童的真正需求。一些学校热衷用儿童活动的规模和形式显示其办学成效,一些教育部门习惯通过行政化的活动体现对儿童的“关心”。这些活动,看得见成人世界的规则,看不见儿童的权利。
丰满的心灵离不开自由生长,完善的人格仰赖于良性塑造。儿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节?据调查发现,儿童对活动最主要的要求,一是快乐,二是自主。快乐与自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儿童的活动就要充分体现出儿童的自主性。把儿童节还给儿童,就是将快乐和自由放在儿童的手心,他们自会在绽放中彰显个性,拥抱阳光,快乐成长。
当然,儿童毕竟尚未成年,不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作为成年人,在尊重和满足儿童需求的总前提下,适当地参与而不干预,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安全保护与引导则是很必要的。
(作者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