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政协文史工作是周恩来总理1959年亲自提议和推动的,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邵阳市政协1982年创办了《邵阳文史资料选辑》,1992年更名为《邵阳文史》,四十余年接续奋进,编撰和出版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史资料,成为邵阳珍贵的地方文化史料。为进一步讲好邵阳政协文史故事,传承和弘扬邵阳历史文化,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即日起开设“读文史 观邵阳”专栏,通过文史资料这一独特的视角,带领大家走进邵阳的历史长河,领略邵阳的历史风貌与人文魅力,重温中国共产党指引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感受新中国成立后邵阳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波澜壮阔的发展变化,从中汲取前行力量,为邵阳的历史文化书写新书卷,谱写新篇章。
长沙文化书社,筹备于1920年6、7月间,是早期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易礼容担任经理,毛泽东担任特别交涉员,书社在当年9月9日正式开业,其成立时间比中国共产党还要早9个多月。书社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新文化在湖南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更显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会员对新文化的积极推广。
长沙文化书社的17位发起人包括教育界、新闻界等多方精英,其中新民学会会员如毛泽东、匡互生等是核心力量。他们筹集资金,广泛吸纳社员,使得书社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些发起人中,有5位是新民学会会员,他们在教育界有着重要地位。此外,新闻界人士也占据了发起人的一部分,显示出书社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毛泽东等人在《发起文化书社缘起》中明确提出,他们所追求的新文化,源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即马列主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被视为能够引领中国和世界走向进步的力量。因此,书社所销售的书刊,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具有新思想、新价值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不仅传播了新文化,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广新文化,书社积极在湖南各地设立分社。分社的设立不仅使得新文化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湖南的每一个角落,更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个接触和学习新文化的机会。书社还提出了在七十五县都设立分社的计划,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提供折扣、允许退货等,来支持分社的发展壮大。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的普及。
长沙文化书社不仅是一个文化机构,更是一个革命联络点。在毛泽东等革命知识分子的主持下,书社迅速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同时,书社也成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一个联络机关,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宝庆分社是长沙文化书社的一个重要分支机构。它由匡互生、黄麟、贺民范等人创办,秉承了书社的宗旨和理念。黄麟作为分社的实际负责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推广新文化。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奔波于各县推销书刊,为新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宝庆文化书社是长沙文化书社的一个重要分社,由匡互生、黄麟、贺民范三人创办。书社的书刊全部来源于长沙文化书社,种类丰富,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介绍十月革命后俄国情况的书籍、研究社会和国际问题的书籍,还有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名著。此外,书社还销售各类杂志,如《新青年》《改造》等。这些书刊极大地推动了新思想和新文化在宝庆地区的传播。
宝庆文化书社的主要购买对象是市民和学生,而在大革命高潮期间,农民也成为重要的购买群体。书社的营业额在七个分社中名列第一,这得益于黄麟等人的辛勤付出和与长沙文化书社的紧密关系。黄麟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后,与长沙文化书社经理易礼容等人建立了密切联系,这确保了宝庆文化书社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书刊。
书社大量发行革命进步书刊,对宝庆地区的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了整个地区,提高了人民的觉悟,为大革命的高潮在宝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此外,宝庆文化书社还与其他进步团体和书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武冈的“思思工学社”和商务印书馆武冈分店等,这些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范围。
然而,1927年的“马日事变”给书社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陈光中匪军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宝庆文化书社也被捣毁,书籍被焚烧,设备被破坏,损失惨重,黄麟等人万分悲痛,只得东躲西藏,才免遭杀身之祸。经营六年多的宝庆文化书社从此结束。
革命火种是不能扑灭的,党所领导的“战时书报供应所”在长沙大火后迁来邵阳,又肩负起了大革命时期“文化书社”所承担的宣传工作责任。 (杨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