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粮?对这个曾经的时代之问,一批年轻人给出了答案。雪峰山下的洞口县山门镇,就有一个“90后”种粮大户群体。
5月20日,小满,山门镇大合村村民宁小平和雇请的7名村民一起忙于田间管理。
3年前,1992年出生的宁小平舍弃长沙的轻松工作岗位返乡。他与合伙人成立专业合作社,购置全套农业机械,流转了52公顷水田,全部种植双季稻。
“都说种田苦,真正做起来,才知道种田竟然这么苦。”“种田赚不赚钱?每一季雇请人花了好几万元,每年种出的稻谷有30多万公斤。卖了的钱,很多用在了农业机械上,最后余下一些是肯定的嘛。”“种田,没有定式。我就探索出五六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比如在插秧机上自创小设备,边插秧边施肥,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秧苗一入田就有‘好吃’的。”宁小平朴实的话语间,透出辛酸与坚韧、甜蜜与自豪。
同样装满农业情怀的,还有山门镇大毛村的尹华辉、陈敏夫妇。
1992年出生的陈敏跟随丈夫长年忙碌在24公顷双季稻田里,撑起了粮食生产的“半边天”。
2021年,尹华辉驾驶收割机作业时,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机械毁了,幸亏人没事。看到丈夫情绪陷入低谷,陈敏持续安慰,让丈夫重拾信心。“只要人没事,机械毁了,当废铁卖了,也要继续干!”陈敏回忆,当丈夫说出这话时,她心里一阵疼,连忙设法筹钱,重新购置收割机。去年,他们家的双季稻获得丰产。今年,她和丈夫花20多万元建了连体棚,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应用了集中育秧技术,打好了基础。“今年风调雨顺,必定是个丰收年。”陈敏充满信心。
该镇黄泥村的尹周进才29岁,已返乡种田3年了。他与家人一起,将流转水田面积从23公顷增加到37公顷。最初,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我不再外出创业,选择种田,只是不想让两个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来的艰辛,让他打过退堂鼓,但看到政策越来越好,自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那股后悔劲转瞬即逝。每当金灿灿的稻谷源源不断地从田里送入仓库进入市场,尹周进有了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5月3日,尹周进在广东专业机构培训两个多月的妻子学成归来。他说,等忙完这一阵,他们将运用学到的电商等技能,完善销售网络,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优质稻米等农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