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讯 (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孙芳华 向海)5月20日,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的歌声刚刚散去,绥宁县城关幼儿园紧接着举办四月八姑娘节民俗体验活动,教师、家长与小朋友们一起重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愉悦。这是绥宁县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非遗种子深深扎根下一代心田的一个缩影。
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跳花跳月节”,源于苗族女英雄杨黎娘(又名杨金花)“乌饭救兄”的故事,是一种在绥宁大地传承了上千年的民俗。2008年6月7日,四月八姑娘节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绥宁县每年通过节庆活动,集中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良好生态文明,有力促进了文旅结合,提高了地方美誉度,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该县大力推动广大公职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深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还由教育、文旅、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联合发动,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他们尤其重视城乡幼儿园的非遗传承,将一大批高素质青年教师吸引进幼儿园工作,并通过幼儿影响家庭,让非遗传承在整个绥宁蔚然成风。
“现在,我们绥宁的年轻人大多淳朴善良而又能歌善舞。今年春节期间,绥宁首次实现村村举办春晚,就跟返乡大学生和返乡职工积极组织和参与本地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绥宁县文旅广体局干部石纪伟介绍。
5月20日上午,绥宁县城关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家长一起体验吃黑米饭、品苗家特色美食、跳竹竿舞、对山歌,欣赏苗侗乐器表演、剪纸、万花茶雕刻等,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通过惟妙惟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传承,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从而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孩子的文化自信。”一名家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