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是一个革命老区。坐落在武冈市马坪乡转龙村(大革命时期属武冈资东区)的苏氏宗祠,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与建设的历史……
据族谱记载,武冈的这支苏氏是苏东坡的后裔。苏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于清同治和民国两次扩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维修,成三进两侧厢房格局,整体保留了清代中期的建筑风格。宗祠布局合理、规制完整、庄重典雅,尤其是石刻、木雕、泥塑、彩绘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别具一格。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姓祠》一书中,推介了该宗祠。
辛亥革命时期,老同盟会员、族贤苏贤仁在祠内率先创办新式学校(小学),吸纳周围各族孩子入学,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当地农民协会的活动中心。他们搞农运、办夜校,为支援北伐,积极筹集粮草。大革命失败后,资东区农协委员长王湖写了一首诗:“岁月如流等逝波,桃冲旅客自叹歌。一家骨肉团圆少,万里止步感慨多。壮志未酬书枉读,雄心犹在剑频磨。日晒荒草情无限,独向西风唤奈何。”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祠是武冈东乡游击队的主要驻地之一。1927年冬的一天,刘卓队长率领游击队把勾结豪劣的大地主向赞襄抓获至苏祠,进行教育警告,勒令其立即停止反革命报复行为,责令他交出一煤桶银元作为罚金。
抗战时期,苏祠是刘布谷(武冈马坪人)、谢锦涛领导的湘桂边区抗日游击纵队的驻地之一。1945年5月中旬,游击队与从回马山战斗中溃败下来的一个日军中队,在石围山区中的癞子岭、长子岭、求雨岭之间对峙。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他们把日军整个中队,全歼在石围山下的仓架冲。而这场战斗的指挥所,就在苏祠。至今,苏祠内还收藏着一把日军指挥刀。
解放战争末期,苏祠是湘中二支队和江南别纵队的活动场所。两队后合二为一,为解放军一一七、一五二师解放武冈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祠治办了小学、初中、高中,后成为互助组以及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苏祠见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全过程,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苏是嵋、苏良善、杨文上三名“清北生”和近千名大中专生。
“抗美援朝”时期,该祠男儿踊跃报名,三十余人应征入朝,保家卫国。其中苏书教、苏是伟、苏是玉、苏书配、苏书米等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个个表现英勇。苏书教多次荣立战功,被评为战斗英雄,他还是魏巍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原型之一。
改革开放后,苏祠先后被武冈市政府、邵阳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申报省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苏祠正在努力打造传统民俗与红色旅游景区,已初步建成了东坡文化馆、武冈民俗文化馆等,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