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双清区铁砂岭路的魏源文化市场里,有一间简朴的工作室,正门处挂着“竹木根雕研究所”牌匾。走进工作室,浓郁的木香扑面而来。小小的店铺里,摆满了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陆凡林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也是工作室的主人,更是邵阳竹木根雕研究所所长、竹木根雕世家第七代传承人。
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树瘤,经过陆凡林的一番雕琢创作,变成一件件充满生命的艺术品。“我们家是竹木根雕世家,我从小接触根雕,1980年正式继承衣钵,从那以后就醉心根雕,如今它和我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了。”谈到根雕,陆凡林说道。
结 缘
陆凡林出生于1963年,邵阳县人。邵阳县境内多茶树,长在树上的树瘤比较坚固,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当地的雕刻技艺也由此发展。
陆凡林记得,自己第一次参与雕刻,是在1978年,那年他15岁。“我设计了一只青蛙图案,雕刻在茶树瘤上,做成了一根拐杖。成品出来后,很讨人喜欢。”有了第一次的尝试,陆凡林对雕刻技艺的兴趣更加浓厚,也为其之后潜心钻研根雕奠定了基础。
1980年,陆凡林高中毕业,便跟着哥哥外出做木工,也用茶树给一些老人做拐杖。“当时一天的工资是两元,我很满足,拐杖也很受老年人欢迎。”至此,陆凡林的竹木根雕创作之旅,正式拉开序幕。
根雕创作需要因势赋形,注重天趣与人艺的有机结合,突出思想意境和人文内涵。陆凡林在继承祖传根雕手艺的基础上,自创局部巧雕、乱刀雕、连体雕、组合雕等多种根雕技法,并突破取材限制,使用邵阳本土盛产的茶树瘤,以及老竹,化“朽木”为瑰宝,让其更好地融入市场。
创 新
陆凡林的工作室里,不仅摆满了根雕作品,还有许多书籍和获奖证书。陆凡林说:“一个好的根雕作品的产生,取决于创作者的美学修养,而这些修养需要创作者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为了更好地创作,他平时坚持阅读,空闲时画一些国画。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研究,喜欢在网站上发表传统技艺方面的论文,为根雕的传承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尽管没有系统学习美术知识,但43年的磨砺让陆凡林获得了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陆凡林说:“根雕创作讲究‘三分人工,七分自然’,就是在充分尊重材料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巧施刀功,以寄托人的情感和思悟。”
年过花甲的陆凡林,还坚守在创作一线。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断钻研创新。“年纪大了,创作一件根雕作品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了,但只有一直做下去,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陆凡林说道。
43年间,陆凡林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美大赛奖。其中,创作的竹根雕作品《刘海戏金蟾》百态之一,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湖南周展出,获湖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创意奖”,并被湖南省非遗中心陈列馆永久收藏。同时,还有许多代表性作品分别被收藏在省非遗中心和省工美协会陈列馆等地。
随着时代变迁,陆凡林意识到,邵阳根雕的发展必须创新,要对材料、题材、技艺等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良,要大胆摒弃固有模式另辟蹊径。近年来,陆凡林创作了大量生活物品,如根雕台灯、挂衣架、挂笔架、笔筒、根雕家具等,实现根雕作品从观赏性转向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统一。他也结合时代新审美创作了大量的文创产品,并在2020年获得全国竹刻邀请展暨竹刻文创作品大赛铜奖。
传 承
“根雕艺术是华夏艺苑中一朵绚烂的花,必须继承先辈技艺,守正创新,代代相传。”为了技艺能更好地传承,陆凡林一直注重培养两个儿子的审美能力,教他们雕刻技法。如今,两个儿子创作了不少根雕作品,也将技艺传授给了他们的孩子。“这是我孙子雕刻的面具。”陆凡林拿着一个根雕面具自豪地说。
2007年,陆凡林自筹资金,创办宝庆竹木根雕传习所,致力于根雕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积极组织恢复根雕作坊,尝试以生产性保护的模式传承根雕技艺;在魏源文化市场开设竹根雕作坊,培养20多位青年人从事竹根雕行业。“我20多个徒弟在全国各地从事根雕相关工作,传承手艺。”陆凡林笑着说。
2009年,邵阳根雕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陆凡林注册成立了邵阳市竹木根雕研究所。2023年12月,邵阳根雕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如今,陆凡林在老家邵阳县长阳铺建设了邵阳根雕馆,在传承根雕技艺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谈及未来,陆凡林表示,还将创办非遗工坊、建立非遗传习所,以研学基地的形式传承邵阳根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