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一纸伴我四十年

林彰永

我与《邵阳日报》结缘,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那时候,我们村的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记得我读初二那年,村委会把我家作为临时村部,因我家是村里最早修红砖房的。村里开大会小会都放在我家里,订阅的党报党刊,邮递员也差不多隔天就往我家里送。

村里订阅的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湖南日报》,还有一份小小的对开四版的《邵阳日报》。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一个信息闭塞的山村少年来说,能免费读到那么多的报刊杂志,的确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慢慢地,我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视报纸为知己。放学一回到家,我就如饥似渴,恨不得一口气要把当天到的报纸读完。即使去野外放牛,手里也要拿着一叠报纸。

上初三以后,我在学校住宿,不能每天与报纸为伴。于是,每个周末回到家里,我就把自己喜欢看的新闻和文艺副刊上的美文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然后带到学校,每当早读或自习课时,就拿出来细细品读。读得多了,潜移默化,发现身边有新鲜事时,也想动笔写出来,于是试着投了几篇给报社。可是最初的投稿都石沉大海,但我并未气馁。读高二时,我写了一篇学校打破惯例、开展学生评老师活动的稿子,冒昧地寄给武冈县委(当时还未县改市)宣传部的新闻干事刘兴华老师,并写了一封信,请他教我如何写新闻稿。

几天后,刘干事突然来了我们学校,在校长办公室,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你的来信和稿件我都收到了,今天是专程来补充采访的……”

又过了几天,《邵阳日报》在二版刊发了这一文稿,最后还署上了我的名字。虽然只有两三百字,典型的“豆腐块”,但我受宠若惊,如获至宝,拿起报纸在班里奔走相告。一下子,我成了学校的新闻人物。从此,我更加喜欢看《邵阳日报》,更喜欢这张自己身边的报纸。

高二暑假时,我收到武冈县委宣传部寄来的通知,让我参加由邵阳日报社在县里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这次培训,我收获不小,不仅懂得了新闻稿的写作结构和要素,还认识了一批编辑老师。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更加痴迷于写稿,一年下来,竟然有十多篇稿件在《邵阳日报》和武冈电台上发表,并且还被邵阳日报社和武冈电台聘为通讯员。

高中毕业后,凭着自己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的“名气”,我当上了中学的代课教师。我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一边写稿,几年下来,收获还真不小。我所教的班级语文,每次参加全区学期统一考试,都名列前茅;同时,我又参加了成人高考,顺利地拿到邵阳师专的大专文凭。而最令人骄傲的是,我在写作上也结下了许多“果实”:先后在《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刊物发表各类稿件近百篇。1993年、1994年,我连续两年被邵阳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5年8月,我南下粤东,到一所中学教书。尽管工作没变,但环境变了;尽管我每天可以读到南方的各类报纸,但我对《邵阳日报》的情感始终未变,且思念之情更加浓郁,因为《邵阳日报》曾经给了我滋润,给了我力量。于是我冒昧给报社通联部的邓苏金老师写了一封信,请她每隔一段时间给我寄些家乡的报纸。没想到,邓老师很快就给我寄来了报纸和回信。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身在他乡的我,也能经常看到老家的报纸,可以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紧密联系的感觉非常亲切。

40年来,我的人生几经变化,从不谙世事的乡村少年到人民教师,从开发区小报记者到机关文秘人员,再后来又长期负责开发区的新闻宣传工作,成为报社的“编外记者”。尽管工作纷繁复杂,但我还是会偶尔拿起笔来,把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转化成文字,《远去的乡愁》《回家的路》《黄桑深处有人家》《南方有个大牧场》等散文,先后在《邵阳日报》副刊上发表。每当我回到老家,只要一看到《邵阳日报》,我都会双手捧起来,满怀敬意与温情地阅读。

(林彰永,武冈人,任职于广东惠州大亚湾开发区新闻中心)

--> 2024-04-29 林彰永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2492.html 1 一纸伴我四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