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种”出新希望

邵阳日报记者 王朝帅 通讯员 王彥

上午,北塔区田江街道苗儿村内,各个种植基地一片忙碌景象。

火龙果种植基地内,李进发正用剪刀将植株上多余的枝干芽孢剪下,他说:“1根火龙果植株主干只能任其生发2或3条枝干,果实才有营养、生得饱满。”

他在大棚里一会儿蹲下裁剪根部枝干芽孢,一会儿踮起脚刮除竹架上倒挂着的主干腐烂部分。年前的一场冻雨让大棚内的火龙果植株遭了冻伤,有些植株已结上硬疤痕,还有些留有待刮除的“脓包”。

“不光是冰冻,火龙果植株还怕曝晒。”李进发说,火龙果植株耐干旱,需用滴灌培育,夜间生长温度不得低于摄氏20度。花蕊授粉3天后,阴雨天气便要摘除花朵。李进发耐心地谈论着火龙果种植注意事项,谁能想到,1年前,花甲之年的他还未曾接触过火龙果种植。

“从外地务工回乡后,听说村里已大规模恢复耕地,我就报名去打理种植基地。”李进发说。

他在闲暇时候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自学火龙果种植技术,又刻苦钻研村里培训会讲解的种植技术,几个月后,他就已经能熟练应对火龙果植株的“三病两痛”。

去年,种植基地初挂果,660余平方米的地产了500余公斤火龙果,李进发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他高兴地说:“在基地种果子,每天能领取100元工资,这下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

李进发是土生土长的苗儿村人,去年,他作为“临时工”加入了村里的火龙果种植基地。

像李进发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临时工可不止一位。

近些年,苗儿村除建起0.8公顷火龙果种植基地外,还建立了33公顷油菜种植基地、13公顷艳红桃种植基地和80公顷蔬菜种植基地。各种植基地虽然建成,但缺少能熟练种植蔬菜水果的专业人才,村里决定招聘一些村民在基地从事种植工作。

“去年村里招募了200名村民,每天哪个基地缺人打理就去哪工作,按日结算工资。这样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解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苗儿村党总支书记谢拉明说。

为提高村民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村里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发放各种作物种植手册。去年,由于各个种植基地的建成,苗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1万元,比2022年增长了好几倍。

--> 2024-04-27 邵阳日报记者 王朝帅 通讯员 王彥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2391.html 1 “种”出新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