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岳阳市平江县一名9岁的小学生杨某坠楼身亡。网曝杨某在学校被罚抄“分级”二字1万遍,且经常被老师用竹条打手心。该事件迅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4月23日,平江县发布该事件调查情况通报:经核查,杨某在作业本上共抄写“分级”二字21个单页。3月20日至4月15日,共有184人次学生在21节课堂上,因未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被“打手心”,其中杨某被“打手心”8次。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体罚可能是让学生“听话”“学乖”的最快方式。但伴随着体罚而来的,是对学生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罚早已变得不合时宜。时代在变化,观念也要跟着改变。
好的教育,离不开合理的惩戒,应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体罚绝不是教育的一剂良药,教师不能将管理学生的权限误当成恶劣体罚学生的资本,这是基本原则,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
杜绝体罚,还要从师德师风抓起。有没有才,并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教师的唯一因素,如同选拔公务员要求选贤任能一样,选拔教师也应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导向。对于相关部门和学校来讲,在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格外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教师个人,应坚守育人初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做到育人先育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应该把好教育的“戒尺”,切不可把体罚当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