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期中考试了。”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女儿对我说。
“考得好吗?”我急切地问。
“语文六十多,数学五十多。”我刚一听这分数,心直往下沉:娃刚读书成绩就这么差,难道不是读书的料?
二十年前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这段对话记忆犹新。那时女儿刚读一年级,这是她求学生涯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由于种种原因,女儿只经过一学期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与那些经过三四年学前教育的同学比起来,她远远落后了。
“妈妈,我以后会努力的,会把成绩赶上去的。”我正想着如何安慰女儿,女儿反倒安慰起我来。我紧紧攥着女儿的手,鼓励她说:“宝贝,你是要努力啊!妈妈相信你会赶上其他同学的。”
尽管小小的女儿很懂事,学习上很自觉很努力,但终究基础不好,以后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意。每当看到女儿手脚并用做加减算术题时,每当看到女儿学了的拼音迟迟读不出时,我就急得气血上升,按捺不住地想告诉她答案。我也像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样,每天孩子一放学回来就教她怎么算,教她怎么读,教不会时对她大叫大吼。她读到二年级,有一天检查她的数学作业,发现几道应用题全做错了,我又忍不住爆发了:“这么容易的题目你也做不对,你是榆木脑袋啊,不会动脑筋,不会想办法啊!”望着盛怒中的我,女儿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不会动脑筋,要……怎样才能动脑筋啊?”
女儿的话让我一呆,像一道灵光点醒了梦中人:人哪有生来一学就会的,不管学什么都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的就是耐心。这正如教孩子走路一样。孩子学走路时,我们需要耐心地教他开步,耐心地教他站立,在他摔倒时耐心地等他爬起来。而不是在你教了他一段时间后他还不会走就对他失去耐心,进而大发雷霆训斥他。学走路是这垟,学知识也一样。反观那段时间对女儿的教育,我是多么急于求成心浮气躁。
以后我不再盯着女儿做作业,错了的题目也不当即指出来。作业老师会批改讲解,到那时让女儿发现改正错误效果会更好。我在家把什么都讲了,到了学校老师再讲一遍那是重复性学习。学习上遇到挫折、做错题目很正常,就如学走路会摔跤一样,只有让她自己不断地去犯错误、改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她才会不断成长。我要做的是要教育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呀?”女儿自从迷上了《十万个为什么》后,经常会向我提一些问题。当我回答不出来时,她会得意地翻到相关内容向我解释。那次她说自己不会动脑筋,我就意识到是理解能力不够才不会思考分析问题,为此我买来了很多儿童读物给她阅读。随着阅读能力的增长,她的问题竟然经常把我难住。为了女儿全面发展,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她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一天我正躺在床上看书,隔壁的周老师走来对我说;“你这个做妈的呀,自己躺在床上悠闲得很,小小年纪的女儿却在洗碗洗衣做家务,真是少见啊!”听了这话我在旁边偷着乐:我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殊不知这是我的育女训练。
三年级下学期的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老师明天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
“你也能参加数学竞赛?”我惊奇得瞪大了眼睛。
“我怎么不能?老师说我做题目思路与众不同呢!别人用一种方法解题,我能用两三种方法!”
望着自信聪颖的女儿,我在心底激动地说:我培育的花儿终将盛放。
(黄剑萍,武冈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