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用好AI“双刃剑” 潜心磨砺出精品

——专访长沙晚报社高级编辑刘先根

刘先根作“AI时代通讯员怎样讲好邵阳故事”主题授课。 邵阳日报记者 刘昌鸿 摄

记者:刘老师,您作为第十四届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自2009年以来已8次荣获中国新闻奖。您认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刘先根:在全媒体时代,好的内容还是媒体竞争的一个利器。个人感觉近几年评中国新闻奖的一些获奖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涉及到重大主题的,二是涉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三是老百姓喜欢的。如果老百姓不喜欢,我觉得这个作品可能表面上看起来不够接地气。对于一部新闻作品来说,接地气很重要。此外,中国记协这几年评选中国新闻奖时已经在向舆论监督报道倾斜,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全部是新闻论文,研究的领域都是新媒体前沿的东西,包括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等,比较有前瞻性。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未来还是要多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争取及早介入。

记者:您担任了十多年的新闻评论员,其中“星城夜谈”栏目被评为湖南新闻名牌栏目,至今还是晚报言论品牌。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写好一篇新闻评论前需要做足哪些准备?

刘先根: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在写好评论前,要充分了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理论主张,专注去看一些理论性强的文章,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记者:人工智能(AI)给新闻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刘先根:人工智能帮助我们从日常简单的工作中解放出一部分生产力,但这不能够成为我们做新闻偷懒的理由。任何一篇新闻精品,还是需要新闻人去书写,它跟人工智能生成的稿子是两码事。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新闻人始终不变的就是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只有这样才能抓到鲜活的、富有冲击力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去简单播报一场体育赛事,但如果要写出特色和细节,只有记者自己在场观察,采访运动员本人、教练员、主裁判,才能够写得很有味。人工智能取代不了新闻人本身。

记者: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行业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需要具备哪些新的技能和素质来适应这一变化?

刘先根:天气预报、简单的股票分析等财经新闻,以及一些不追求个性化的体育新闻。新闻从业者首先要明确认识,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成为你的助手,用不好成为你的障碍。所谓用好,就是说你只能够让它为你服务,为新闻采写服务,从时间、体力、思考上节省时间,但是你还是要到现场去,人工智能无法提供瞬间的灵感。其次,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最后,就是要做新闻的有心人。人工智能在舆论监督和突发新闻报道上是无法与记者相提并论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新闻行业的融合趋势?它是否有可能改变新闻行业的格局?

刘先根:互联网的出现对新闻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社交媒体,通过算法大量地免费使用我们传统媒体的稿件。从前我们在总编室进行考评的时候,会把这个作为一种荣耀,现在看来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起到了正向的作用,但是在版权保护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人工智能无法颠覆新闻行业的格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会炮制虚假新闻,且无法分辨新闻的真实性,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闻伦理出发,开展人工智能治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邵阳日报记者 郭慧鹏 杨吉 采访整理)

--> 2024-04-23 ——专访长沙晚报社高级编辑刘先根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2440.html 1 用好AI“双刃剑” 潜心磨砺出精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