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2日

亦师亦友40年

易祥茸

我喜欢看报,全校人都知道。上课之余,如果有人要找我,其他老师则会告诉他,去收发室准能找到。

以前,我能看到的报纸大多是《人民日报》和《湖南日报》。它们虽然视野广阔、内容丰富,但要在茫茫大报纸的版面上找到一星半点关于家乡的信息,又是多么渺茫的事情。

自从1984年《邵阳日报》创刊,终于了却了我每天都能看到邵阳新闻的心愿。我看报有个习惯:旁边必须摆一本地图册。尤其是邵阳地图,她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记得非常清晰。不管邵阳哪个地方发生了变化,我都非常关注;哪些方面有了成绩,我都由衷高兴。我的心通过《邵阳日报》与邵阳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邵阳日报》报道的每一件本地区的大事件,我都铭记在心:

新宁崀山申报世界地质文化遗产成功,我特意去游览了一线天、骆驼峰;沪昆高速贯通,我抑制不住兴奋,去游历了雪峰山隧道;犬木塘水库大坝刚下闸蓄水,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去参观……

我不但爱看《邵阳日报》,有时还忍不住写点文章去投稿。记得是《邵阳日报》创刊不久,我就写了篇题为《武冈铜鹅》的文章寄过去。文章大致介绍了铜鹅的养殖过程、食用价值以及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篇幅也就不过千把字。后来居然发表了,它成了我在《邵阳日报》上发表的处女作,心里自然别提多高兴了。事有凑巧,不久,武冈被命名为“中国卤菜之都”,并且“武冈铜鹅”“武冈卤菜”被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知道,我的那一篇小小的文章并不足以推动武冈铜鹅成为全国名牌。但是,《邵阳日报》在中间起到的推介作用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有一年,我正教高三,《邵阳日报》向我约稿:要我谈谈当年高考语文的大致趋向和针对性的复习要点。我也不推辞,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邵阳日报》几乎没有什么改动,照本刊登。数学、外语、生物等科目,《邵阳日报》都有“焦点访谈”。我们的那些经验之谈究竟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那年学校的高考成绩是几年来最好的。

以后,每当闲暇课余,我就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写点新闻、写点评论、写点感悟发送到《邵阳日报》去。编辑也不嫌弃,偶尔也发几篇,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写作的肯定,更表现了《邵阳日报》海纳百川的胸怀。

我出版过三部散文集子,其中绝大部分文章是在《邵阳日报》上发表过的。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能频频在《邵阳日报》上“打卡”,我也说不清。我和《邵阳日报》的许多编辑素昧平生,认识的几个,李立拉是我的同学,但似乎大学毕业后就没再见面;李日新老师是最近才知道她和我竟然住在同一个学校里;刘振华编辑也只偶然见过一次。他们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朋友,我在他们那里受益匪浅。

可以说,现在,阅读《邵阳日报》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邵阳日报》,总能每天在我面前展现邵阳这片神奇土地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易祥茸,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

--> 2024-04-22 易祥茸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2089.html 1 亦师亦友40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