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17日,邵阳日报社首届新闻宣传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本次培训班特邀二级高级编辑、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关中和长沙晚报社高级编辑刘先根现场授课。
本报记者分别对两位专家进行了专访。今日起,本版将分期刊发专访报道。
记者:关老师,您曾经多次担任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评委,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全国性新闻大奖的共同评判标准?
关中:我认为主题重大在评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件事情如果在全国一整年的各种事件中位置非常突出的话,大家都会普遍关注。比如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这些都是新闻评奖中重要的坐标。同时也包括它表现的方式,即便是一个最重要的新闻,表现不够好,在制作上有瑕疵,也会影响到评奖的结果。
记者:对于《邵阳日报》这样的地市级党报,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来争创全国性新闻大奖?
关中:每年的中国新闻奖都有地市级媒体获得。他们关注的问题固然和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系,但一定是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选题。在符合新闻采访写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去做这样的新闻。我们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这需要对自己当地的情况特别熟悉,知道这个地方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以及有什么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质。
常州广播电视台之前做了一个劳动模范的采访,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他们采访的是一个工人,把他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名人大代表,从而能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为工农群体代言的这一过程挖掘出来了。选题不算新鲜,胜在生动的展现,这就是地市的一个特点。
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就有四川省金堂县广播电台的一个编辑。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要照顾到基层新闻工作者,绝大部分原因在于他本人够资格,利用广播电台解决了当地农民所关注的很多问题,体现出了自己的媒体责任和专业态度,让全国同行都非常敬重。
记者:您直接参与策划的报道曾获得过14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种持续创优的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和坚持下来的?
关中:好的题材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善于把自己地方的情况摸透,找出在全国特别有影响力的那个事儿,持续地去关注它。比如说我们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大部分属于农业领域。为什么?因为黑龙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基地,粮食生产在全国排第一,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在机械化作业方面需要给全国带个头,由此带来的农业相关的就是品种改良和产量质量提升等,围绕这些话题就可以去拓展报道主题。
记者是个体劳动特点比较突出的一个行业,且个体的作用并不来自于单纯的聪明,它是经过失败、探索、不断地磨炼才形成的,需要大量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文字能力。总书记提出的践行“四力”,特意把“脚力”放在“四力”中的第一点,告诉我们从实践中来,实践得越深,越容易对这个问题形成深刻的看法。脑筋更活一些,态度更真诚一些,身段更低一些,不说大话空话假话,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职业敬重的体现。
记者:您得奖的作品中哪一篇在您心中最有分量?能否简单介绍一下采制和打磨过程?
关中:中国记协颁奖是一种奖励,也有一种奖励是由自己发的,自己特别满意,还有一种是人民群众发的。
我给自己最高的奖励,不是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不是个人得了什么荣誉。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上公共汽车,看到一个老头没钱买车票,便上前询问。他说自己从绥化来告状,他的孙女被电死了,到处都不给他做主。于是,我和绥化记者站的同事商量怎么帮他解决。在新闻单位的干预帮助下,他得到了赔偿。后面他拎了一袋葵花籽来感谢我,说这个瓜子是从自家向日葵上掰下来的。我收下了,我觉得如果我不收的话,会辜负他的心意。
记者:您主管12年的《新闻夜航》两度获评“中国新闻名专栏”,其中很多作品都是民生领域的深度报道,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请问如何培养年轻记者的调查研究能力?
关中:我分管《新闻夜航》时是40岁。我跟年轻记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个队伍中没有孩子,自从你成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你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你要拿出自己最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这个职业。你不能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还年轻,所有好报道只会出现一次,没有所谓纠正错误的机会,错了就会错一辈子。
做好民生新闻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善意原则。你应该站在人民的一方,但当你面临两边都是人民的时候,你应该站在中间。
记者:融媒体时代如何发挥党媒优势,做新做活重大主题报道,让“易碎品”变成“纪念品”?
关中:好的宣传品一定是艺术品,但好的艺术品不一定是好的宣传品。我们只有在遵守新闻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争取把有意义的新闻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新闻做得有意义,融媒体就成功了。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不断地打磨匠心,在专业素质、刻苦努力、新闻敏感上下功夫,提高文化水平和新闻认知能力。
记者: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如何?
关中:不管是新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好,专业化还是很重要,只有秉持专业主义,才有可能做到让事实说话。
(邵阳日报记者 郭慧鹏 杨吉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