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80后”传统弓箭“守艺人”胡磊:

复原百种古箭 传承武备文化

邵阳日报记者 阳恬甜 申兴刚

胡磊复原的形形色色的古箭。

胡磊专心致志地复原古箭。

4月8日,在新邵县严塘镇江口村的一家弓箭工作室内,胡磊为正在复原的鸭嘴箭挑选材料。

一支箭由三部分组成——箭杆、箭头和箭羽,所需要的材料不多,却非常考究。只有长度、硬度、直度均适宜的木材,才有资格被当作箭杆;箭羽一般选用人工养殖的火鸡或孔雀的羽毛;箭头则为手工锻打的铁箭头。每一个部分的制作都必须精益求精,正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今年37岁的胡磊,已经从事弓箭制作16年了。说起入行的动机,还得归功于一张报纸。

2006年,在北京上大学的胡磊在报纸上看到国家级弓箭大师、“聚元号”传承人杨福喜的报道。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弓箭制作了,这项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胡磊内心深受触动,自幼喜欢手工和传统武备的他,萌发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两年后,大学毕业,胡磊便登门拜访杨福喜并成为了他的徒弟,一学就是4年。

2012年,胡磊回到家乡并在乡下的房子里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研究和发扬弓箭文化。他的桌上常年摆放着《清宫武备》《皇朝礼器图式》《武经射学正宗》等典籍。每天吃完早餐,他就扎根一方工作台前,直到天色暗下来才收工,周而复始,却一点不觉得枯燥。“中国弓箭种类太丰富了,不去研究的话,有很多甚至无法想象它的用途。”胡磊举例道,“如清代的射虎骲箭,它是不带杀伤力的,通过射在老虎身上或旁边发出巨大声响,把老虎从树林中驱赶出来。”

近年来,传统弓射箭作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热爱,弓箭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有人尝试用机械代替手工制作,但始终达不到弓箭“发烧友”的要求。16年来,胡磊凭借精湛的手艺在圈内小有名气。他说,纯手工制作一打箭(6支)大概需要花费一周时间,平时也会通过网络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除此之外,胡磊把精力都放在了古代战箭与猎箭的复原上。中国弓箭文化历史悠久,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箭头种类高达上万种。截至目前,胡磊制作的箭头种类已有200余种,只是有很多还未来得及制作成完整的箭。

胡磊说:“我的目标是复原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100种老箭,并通过短视频把它们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功能和用途,把这项跨越千年的技艺传承下去。”

--> 2024-04-20 邵阳日报记者 阳恬甜 申兴刚 “80后”传统弓箭“守艺人”胡磊: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1980.html 1 复原百种古箭 传承武备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