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分配到隆回县高平镇小坳小学任教,到现在担任桃花坪街道盘古坝完全小学的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校工会主席,刘伟兰在农村教育园地里默默耕耘了29年。学生们拥有的精彩人生中,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属于她,于她而言,就是最为平常,亦最为珍贵的欢喜了。
刚到小坳小学时,离家有70公里,刘伟兰只能住校。很多个夜晚,整个校园里只有她住的木板房亮着灯。校领导经常到办公室来加夜班,多了的那一盏灯,其实就是一种温暖的陪伴和鼓励。更让她感动的是,学生们主动帮她挑水,家长们经常给她送菜,到了传统佳节,村干部还会邀请她吃饭。
条件虽艰苦,但年轻的刘伟兰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有一位学生,因为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恃宠而骄,惹是生非,动不动就以跳楼来威胁家长。经她多次做思想工作、耐心教导,这个小男孩不仅听话了、懂事了,学习成绩也提升很快。如今,曾经的小男孩已成家立业,还经常来拜访她。
“在师德的范畴里,除了责任,更重要的是爱心,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刘伟兰一直坚持德育为先和因材施教,用自己的真诚付出、公道正派和不断提升的教育教学水平,赢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和领导的信任。
担任班主任期间,她每天坚持早早来校,下午守着学生打扫好教室卫生之后才离开,没课时,也会到教室后面看看学生上课动态。她如母亲般事无巨细、平等关爱所有学生。对待班上一位智力缺陷的学生,她不仅关心其上课情况,还带其去吃中餐、考试时为其找座位,并留意其上厕所的情况,帮助处理弄湿的裤子。
刘伟兰始终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比试卷分数更重要。特别是现在留守儿童多,爷爷奶奶管不了,手机、游戏等诱惑大,有些学生连作业都不交。对此,她非常注重思想教育,注重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变成“我要读书”,而不是“要我读书”。同时,提醒在外打工的家长们通过远程视频等方式,多和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对于自己执教的语文,她沉下心来进课堂,潜下心来做研究。一方面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新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她注重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加之她语言风趣,课堂氛围活跃,所教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前茅。
一路走来,刘伟兰先后获得“隆回县优秀班主任”“隆回县语文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其参与的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成果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的二等奖;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践探究》担任副主编;撰写的论文《农村学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获省二等奖;所写教案连续三年获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