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创刊40周年了,我也向《邵阳日报》投稿40周年了。
从1984年开始到今天,在该报一共发表了多少篇作品,我没有全部统计。但从2011年到2023年,这12年发表了多少,统计了:《邵阳日报》168篇,《邵阳晚报》41篇。我喜欢在这两报发表作品。我向来认为,文章在于质量,不在于在哪种级别的报刊发,文章的质量与报刊的级别并不成正比。
需要坦白交代的是,我也是“一稿多投”的,但“首投”“首发”的往往是这两报。在这两报发了,得到鼓舞,再“外投”。我有多篇被编入年选的作品,就是从《邵阳日报》选取的,其中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精短美文精选”系列图书就选有7篇。在《邵阳晚报》发表的《瞻朱自清像》一文,还被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入《朱自清散文选》的“子本”(“母本”是朱自清的散文,“子本”是介绍朱自清和解读朱自清的文章)。那篇文章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该出版社自己找到的,我不知道。不过这也说明了,人们并不“薄看”地市级报纸。
这两报也登过介绍我和我的作品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叫《他是这样一个人》,是20世纪80年代末张小牛写的。有一篇叫《黄三畅与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末聂荣华先生采写的……你还别说,这些文章中的每一篇,都让我大大“陶醉”了一番,都大大地给我以鼓舞和鞭策。早些年,《邵阳日报》的“教育版”由肖青华主持,刊登学生作文。我向该版推荐了大量的学生作文,绝大多数都刊登出来,文末还加了我这个“指导老师”的大名,给我和学生鼓励都很大。
先后与我联系的副刊编辑有李力拉、伍经建、刘鹏、李日新、马笑泉等先生。我觉得这些副刊编辑很关心作者,也很敬业。本世纪初有一次为了发我一篇小小说,伍经建特意打电话问询一些情况。我写的一篇叫《惊险栗树坡》的小小说,李日新编发后还写信给我,说文章应该怎样修改会更好。刘振华编辑也一样,他给我编发的文章,我读时,看得出哪些地方是他修改的,当然比我的原稿好。也有文章被改了标题的,有一篇,原标题是《古树见证清廉》,发表出来的标题是《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既有诗意,意蕴也更丰富。
有人也问过我,你在这两报发了很多文章,与编辑有什么特殊关系?我说没有特殊关系啊。我和伍经建、刘鹏,只是“一面之交”。李日新、肖青华、朱小琴、董雁,我只知道她们是女性,没有会过面。马笑泉因为在武冈工作过几年,我才和他相识,也没有特殊关系。刘振华,我与他也只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普通关系。报社原先在樟树垅金家路7号,我知道,但我只进去过一次,还是陪一个朋友到的。后来社址移地方了,移到哪里,我也没关心。有文章,用电子邮箱寄去就是了。我相信这两报是以文取文,不是以人取文。
与这两报结缘,是业余文学作者的福分。到现在,我写好了稿子,觉得内容和字数适合投《邵阳日报》,就首先投《邵阳日报》。我也鼓励文学创作新手,有好稿子,大胆投《邵阳日报》,并告诉他们《邵阳日报》文学副刊是作家的摇篮。
(黄三畅,武冈二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