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印象记

三识彭见明

刘绍雄

车过绥宁关峡,只见雪峰山余脉青龙山下,一长溜翘角飞檐的酱色木屋楼群簇立在恬静的山坳里。重叠的瓦当犹如时光迭加的皱纹,楼群前的玉带河水汩汩流淌,似在诉说着古寨的沧桑。同车的人指给我说,这里叫大园苗寨。根据平江人彭见明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改编的同名电影,就在这里拍摄。这部电影感人至深,赢得众多奖项。

哦,彭见明,如雷贯耳的名字,蓦地敲开我的记忆之窗。20世纪80年代,我就熟读过他的多部作品。这位曾经是平江剧团绘布景的美工,1982年秋季的一天,突然投掷画笔,拾起钢笔,跑到离城80多里的乡下写小说,频频地跑邮所投稿。邮所人员对他说,写写我们乡邮员吧。于是,彭见明笔下一部关乎乡邮员父子交接班、爱与坚守、乡野美、人性美的《那山那人那狗》出炉了,此作获得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奖。彭见明由此从平江走进省作协,当起了专业作家。

清晰地记得,1997年10月,彭见明随省作家团来到邵阳市授课。我兴冲冲地怀揣一本1983年的《短篇小说选刊》,去拜见彭老师。当我在他跟前打开这本纸张泛黄的期刊时,彭老师发现上面选载有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文,登时眼睛发亮,不禁感慨:你是有心人,还收藏有这么多年前的刊物。

翌年,我赴广州做《嘉应文学》杂志编辑,给远在湖南的彭见明老师写下约稿信。心想,他是大作家,不可能回我信,更不会为我所在的这家毫不起眼的杂志写稿。所以写完信后,也没有抱任何希望。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我竟然收到彭见明的来信。我欣喜若狂,颤抖着手打开信封。一迭方格稿纸最上面,是彭老师亲笔写给我的信,字体飘逸而遒劲,语气亲切诚挚而谦虚。他寄来的是一篇散文,写的是乡村一位长者教孩子学练书法的故事。行文自然,辞约而义丰。同仁读了亦不由感叹:真是大匠不示人以璞,寄给小刊物的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杂志印出来的当天,我就给彭老师寄去了样刊,同时还给老师写了回信,由衷地感谢他于百忙中不吝赐稿。

2004年秋季的一天傍晚,我来到省作协,准备提交加入省作协的申请表以及我出版的两部小说。门卫却将我阻拦在门外,说已下班了,你明天再来交材料吧。我说,我是邵阳的,今晚得坐夜班火车赶回去上班,我将材料放在你这里吧。不想遭到门卫一口拒绝。窘急之中,我突然想起住在省作协大院里的彭见明老师。我对门卫说,我认识彭老师,你告诉我彭老师手机号码,我要去拜访他。门卫说,彭见明没有手机,只有座机。他报出彭老师家的电话。很快,电话里传出彭老师沉稳而宏亮的嗓音。

我怀着崇敬而怯然的心情,走进彭老师的家。端坐在稿纸前的他,匆匆放下书写的笔,从我手里接过书和申请表……我说,这是第三次跟老师交往了,谢谢老师接纳我的材料,要不然,我得在长沙过夜。他微笑着点头说,没事,你只管把材料放我这里吧。

为了不打扰老师写作,我简短地跟老师交谈了几句之后,就起身告辞。彭老师特地站在门口,目送我下楼。人生逆旅,白驹过隙,一晃廿年已过。彭老师那天倚门送我下楼时的依依神情,我记忆犹新。

--> 2024-04-10 刘绍雄 印象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1542.html 1 三识彭见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