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学界也从来不甘寂寞。特别是近年来,邵阳文学界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文学创作更加凸显了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涌现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之作。作为邵阳市作协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是一名基层公安民警,2014年开始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感恩时代的召唤和邵阳各位同仁的关心关爱,让我从普通的社会实践者成为美丽家园的讴歌者。我在宝庆大地母亲的哺育下,书写火热的生活,在国家及省级杂志连续发表《非常突围》《非常承诺》《天堂钥匙》《网谍》《网弈》《失语荆钗》等九部长篇小说,荣获全国金盾文学奖、凤凰网首届原创文学大奖赛长篇小说奖,以及第三届、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奖赛铜奖、银奖,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城市背影》、长篇小说《网探》《英雄简史》《非常之罪》等等。其中,《网探》《英雄简史》两部小说正在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去年,我又被授予邵阳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生逢其地,何其有幸。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未来的创作之路上,如何继续用文字记录日新月异的新邵阳、新时代,如何用文艺形式讴歌现代化邵阳的新变化和巨大成就,是摆在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去挖掘。
作家,作为党的文艺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牢“国之大者”这个主导方向。一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上,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新高度谋划文艺发展。二是要把自己的行动落实到以现实为创作导向的根本立场上,深刻体会关系民族未来的文学是心怀“国之大者”的文学。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我们举好旗、走好路,讲好故事、把好方向。
如果将文学比喻为一棵大树,这棵树一定要既扎根于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又扎根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既要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学的精华,也要从一切艺术中获取营养。回顾近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众多前辈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范式。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构建文学的中国叙事体系,书写独具中国特色的故事。
笔墨当随时代。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当写作者早期的天赋灵感渐渐消退,更需要深入生活、投入生活,汲取创作的源泉和激情。只有到生活中去经历,去感受,才有可能创作出饱蘸真情实感、传达真善美的打动人的作品。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攀登艺术的巅峰,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和目标,重点还是在“人”,在于“创造现实社会的人”。新时代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也是要求作家在文学性、艺术性和现实性上下功夫。
因此,当创作和出版出现某种潮流的时候,身在其中的写作者、研究者,都需要保留一份警醒,保持独立的艺术探索的敏锐和自觉。道阻且长,唯其如此,才能走得更远。
(舒中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