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深刻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关键在科技创新。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强劲动力必然来自于高水平的科技支撑。
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小院高墙”策略,推动与我国“科技脱钩”,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和产业实施各种形式的围堵打压,我国在多个领域面临“卡脖子”的技术制约。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用新型体制去配置产学研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和科研力量,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强大合力、协同发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一系列产业科技攻关工程,彻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二要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学布局。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坚实的物质保障、高效的组织保障和优秀的人力保障。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在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过程中,必须紧跟世界前沿科学发展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并与国家重大创新战略部署结合起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基础设施普查,找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搞好基础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关键科学装置和仪器、高效科学文献数据中心和共享服务网络等核心基础设施,打造真正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要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新”锚定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技术。提升我国自主自强创新能力,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总显势单力薄。要做到紧跟世界前沿科学发展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就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各地区、各类创新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国家战略人才,结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组织实施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重大科技项目,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才会变成美好现实。
四要强化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也已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始创新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我们要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布局好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要在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和支持方面持续发力,要向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倾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要健全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科技成果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科技创新只能为物质财富创造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才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估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估标准。要根据时代变迁适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清晰明确科技成果的权属和利益分配机制。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使各类各种科技成果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要积极发展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提供更便捷的对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流通和转化,加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