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版的《湖南省隆回县地名志》称,周旺“荐楼”这个地名的来历是,“相传此地曾修有八角楼,用来练武射箭,箭、荐同音,演变今名。”
按这个说法,荐楼原来是箭楼。当地有个传说,说是荐楼边周家,有个少年给洙溪陈家的舅舅看牛时,看到一匹白马在牛的旁边吃草,便想跑过去骑马玩。走到白马的身边时,它却钻进地里去了。少年感到奇怪,便跑回舅舅家里拿来锄头挖呀挖,挖出了一坛白花花的银子。他把银子藏了起来。回去送锄头时,舅舅问他挖什么?少年不告诉舅舅,只是说:“我今年帮你看牛,明年回去修荐楼。”这少年后来真的回家修了楼,还建了房,从此荐楼大院子越来越兴旺了。听了这个在周旺一带老少皆知的传说,也弄不明白周家少年修的是荐楼还是箭楼。
楼早已经不在了。楼是做什么用的,也没有令人信服的文字记载。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是箭楼,为了写字图简便,写成了荐楼。然而,笔者小时候却恰恰认为“荐”难懂又难写,而“箭”字,虽然笔画多一些,但意思一目了然。演变似乎总是由难向易,这里凭什么将容易理解的“箭”字演变成难理解的“荐”字呢?或许这楼原本就是荐楼而非箭楼。
箭楼容易明白。那么旧时有没有荐楼,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我咨询了研究古建筑的老师。答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时候,荐楼是建在驿路、塘汛(指关卡)边,用于招待上级官员、过往客商、赶考举子的场所,相当于后来的宾馆、招待所;也是地方吏员、里甲乡绅向下乡巡视的上级官员汇报工作的地方。
如此说来,周旺铺的荐楼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楼了,因为荐楼正好位于旧时设有塘汛的车塘铺旁边。
为了弄清古人写的是荐楼还是箭楼,我特意查了清朝修的《周氏族谱》,发现里面都是写的“荐楼”。听人说,相邻的皇安寺那边,也有个叫荐楼的院子。再去网上搜索“荐楼”,发现原属邵阳地区的双峰县青树坪也有个荐楼村。所有这些,应该足以验证我的猜想:荐楼原本就是荐楼!周家少年不给舅舅放牛,他不是回去练武,而是回去开伙铺了。
(陈扬桂,邵阳市党史联络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