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新质生产力是指导高质量发展的新生产力理论,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尽所长,实现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需要指出的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创新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力推进。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都需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在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融共生”。邵阳素来崇尚改革创新,近年来在利用科创平台赋能产业升级上下足功夫,引进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创办特种玻璃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18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居全省第2位。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邵阳经开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可以说,邵阳有条件、也有能力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必须努力构建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这些重要论述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路径。近年来,邵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打造湖南省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动小五金、打火机、箱包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布局并聚力打造装备制造、新型显示材料、智能家居家电、中医药、特色轻工、循环经济、生态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能源九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邵东打火机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形成省级产业集群7个,居全省第2位,其中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居全省第1位。2023年九大产业链企业总数达166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639.9亿元。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富有邵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只有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才能真正让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成为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邵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宝庆人才行动计划”,抓实“五大人才行动”,完善“1+16”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召开人才发展大会、发布《邵阳院士》系列书籍、启动10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实施市领导结对联系院士和上市公司高管制度等一批人才发展具体举措,引才汇智,努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目前,邵阳人才资源总量达63.2万人,已建成驻外人才工作站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室)11个。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将为邵阳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