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大家熟知的寓言,说的是楚国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他的矛十分锋利,任何东西都可以刺进去;又夸他的盾特别坚固,任何东西都戳不破。有人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他无法作答。后来人们将说话做事互相抵触、互相排斥的现象比喻为“矛盾”。别林斯基说:“任何矛盾都是可笑性和喜剧性的源泉。”所以漫画家往往将互不相容的这对“矛”与“盾”置于同一画面上,以此产生奇趣。漫画创作的这种表现手法称为“自相矛盾法”。
1947年,华君武发表了漫画《磨好刀再杀》。此作画的是蒋介石一手拿着“和平方案”作为盾牌,另一只手却在磨刀霍霍,挑起内战,揭露了蒋假和谈、真备战的反动本质。蒋的言行不一,自相矛盾,暴露了他的阴险狡诈。由于此作击中了蒋的要害,华君武被列入了“暗杀黑名单”。
著名漫画家徐进有一幅漫画《得不偿失》。画中,一个人扛来了一根大木头,经过锯、劈、刨、钉等工序,最后制成了一个小小的“节约箱”。原本一根大木头,除了制成的这个小小的“节约箱”,绝大部分变成了满地木屑和刨花。以“节约”之名行浪费之实,你不觉得愚蠢可笑吗?
在漫画《巧舌如簧》中,我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排座位上,坐着一位官员与两位办事员。坐在左边的官员面前摆着四个苹果,坐在中间的办事员甲面前摆着两个苹果,坐在右边的办事员乙面前摆着一个苹果。办事员甲对官员说:“不要搞特殊!”官员于是给了他一个苹果。办事员甲回头又对办事员乙说:“不要搞平均!”看来,这位办事员甲是个“常有理”(小说《三里湾》中的一个人物)——他既反对搞特殊,又反对搞平均。但事实是,他以反特殊为由,得到了好处;他又以反对平均为由,维持得到的好处。他是以“双标”为手段,以自我利益为目的,做出了前后自相矛盾的事,足见其极端自私的“德性”。
在一座电影院里,影片放映之前,银幕上打出了“本片吸引观众”几个字,其中的“众”字特大。但一看观众席上仅有三人。三人为众嘛,所以这幅漫画叫作《大实话》。一位员工在看一本名为《主人翁》的书,忽然发现一把扫把倒了,于是高喊:“厂长,扫把倒了!”自己连扫把倒了都懒得去扶,又何谈当主人翁呢?以上我的两幅漫画都通过展现一些自相矛盾的情节,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其实,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俯拾即是。比如,在墙上刷写“大家都来戒烟”标语的人,自己却在吞云吐雾;批评城市脏乱差的人,自己却在街上随地吐痰;妄称“未卜先知”的测字先生,自己的钱包被偷却浑然不知;卖减肥茶的人却是个胖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在漫画创作中,“自相矛盾法”能够得以广泛地应用。
(李化球,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