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近年来,邵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擦亮崇德向善的文明底色
每年的3月被称为“学雷锋月”。当月,邵阳县广泛动员各校师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观看雷锋事迹故事、义务植树、公共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青少年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月21日,邵阳县塘渡口镇第一完全小学开展了以“学习雷锋、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50余名志愿者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邵阳县福利院,为老人们送上关怀和温暖。
表演完精心准备的节目后,小志愿者有的和老人们聊天、唠家常,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有的帮助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给老人们捶背揉肩。“爷爷,这个糖可甜了,你要尝一下吗?”孩子们毫不吝啬地将面包、点心、糖果分享给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人们满满的爱意和尊敬,平日里清静的福利院一片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这是邵阳县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雷锋精神同“护苗”愿景交汇相融,用爱心与责任为未成年人铺就健康成长路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该县注重挖掘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教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日常生活、学习当中。2023年,该县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在“清明”“七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建制班合唱比赛”“浓情中秋 传承经典”“情浓重阳 礼敬老人”等系列活动。
通过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让崇德向善的文明种子根植于青少年学习生活之中,在孩子心中开花结果。
同时,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社会文化环境,邵阳县致力构建“先进来自青年,青年赶超先进,先进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生态。通过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红领巾奖章”“五四表彰”“向上向善好青年”和优秀团队干部评选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县未成年人中深耕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青春榜样讲好青年奋斗故事,鼓励青少年从身边的榜样、先进事迹中感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3年,该县15位同学被授予邵阳市“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100人被分别授予“邵阳县优秀共青团干部”“邵阳县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传承童心向党的红色基因
邵阳县是一片红色热土,传颂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南方抗大精神”“一元钱精神”“一双布鞋的故事”“红色教授吕振羽”……每一种精神、每一个故事、每一处故居都镌刻着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一堂思政课要怎样才能打动学生?思政课只能坐在教室里上吗?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何系统化地为师生所用?怎样让一堂思政课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邵阳县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近年来,该县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丰厚的红色文化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用革命传统、红色精神培根铸魂。通过持续推动思政教育常态化,各校紧紧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主线,广泛开展“童心向党”“开学第一课”“向国旗敬礼”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随着主题教育和思政课程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和学校对思政课的认识和理解也逐渐加深,校园正悄然发生一些可喜变化。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欢迎来到党史小故事栏目,我是此次节目的小小讲述员唐彦汐,今天讲述的内容是《半条棉被的故事》,半条棉被剪成两段,却永远相连……”3月20日,在邵阳县芙蓉学校内的芙蓉心声广播站,两名佩戴红领巾的小广播员清了清嗓子,端坐在话筒前,录制“午间党史小喇叭”节目。
就这样,一节生动活泼的思政课,打破了农村校园在党史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传遍21个乡镇场的校园。“现在的小孩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了。这小喇叭传出来的悦耳声音,讲的可都是大道理,换作是我,不一定能讲这么好哩。”塘渡口镇兴安村72岁的村民刘军感慨说。
据悉,类似的活动在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教育局的联合推动下,多所学校同时开展,多端发力,形成了一股党史学习的新现象、新热潮。芙蓉学校成长中心主任陈志文介绍,党史小故事栏目每周都会举办2期,由该校广播社团的60余名学生轮流讲述红色历史。
学生从“听课人”到“讲课人”的转变,不仅锻炼了自身胆量和口才,还能将党史故事铭记于心;不仅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更能将故事传递给家长,在社会上引起“二次传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构建协同育人的联动体系
去年,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近年来,邵阳县未雨绸缪,不断探索教育创新,着力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共育机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023年10月,第一期“家长夜校”在邵阳县芙蓉学校举行,活动邀请长沙市天心区德育名师工作室的徐畅主任开展《“智”沟通,“慧”育人》的专题讲座。这场别开生面的“家长夜校”,让家长们感悟颇多,收获颇多。
学生罗皓的妈妈说:“我们的家庭教育知识还不够专业、全面。以前总以为自己已经花了够多、够长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就行了,却忽略了陪伴并不仅仅只是待在孩子身边,更要做到‘有效’陪伴,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
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芙蓉学校校长刘劲虎介绍,家长夜校旨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作用,共同呵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据悉,第三期家长夜校将在今年4月初举行。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长的精心培育,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保护。
该县通过实施“政府主导、民政主抓、部门联动、家庭配合、社会参与、全民帮扶”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严格预防保护,严厉打击惩治,持续开展防范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利剑护蕾”专项行动,确保乡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真正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2023年,该县委托邵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在各乡镇共105个村,开展线上视频授课等关爱活动735场;在振羽广场、塘渡口镇八一街、长阳铺镇银仙桥民族学校等地开展“寒冬送暖、温暖同行”“关爱贫困学生,预防性侵欺凌”等线下关爱活动635场;发放“防性侵”宣传手册和宣传单共21万余份;张贴和悬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横幅5500多条;为163名困境儿童发放慰问金10万元,发放慰问价值52万元的物资。
同时,该县发动23名儿童督导员和427名儿童主任,对全县4-18周岁的留守女童、孤儿、非原生家庭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精准摸排,识别出符合条件对象3717名。通过建立“四位一体”关爱保护台账,持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走访、关爱力度。宣传推广“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在塘渡口镇中学、黄荆乡中学建立4所心灵驿站,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10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营造起全社会关心关爱青少年安全健康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