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尽管吃饱吃好,但是要注意保护草莓苗子哦……”3月24日上午,在著名的“苗乡艺术村”——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50岁的草莓基地负责人贺早云热情嘱咐入园采摘的游客,微胖的身影忙碌得像个陀螺。
“现在县里草莓基地到处都是,但我最喜欢到贺老板这里来采摘。因为每次我们进入大棚采摘的时候,她会跟我们讲清规矩,从不派人跟着我们,让我们无拘无束,真正有种回归田园的感觉。”一名来自绥宁县城的游客说。
插柳村毗邻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和绥宁湘商产业园。2015年以来,在湖南师范大学的持续对口帮扶下,该村建起艺术餐馆、艺术民宿和写生基地、荷花基地等,从一个国家级贫困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被誉为“苗乡艺术村”。
贺早云1974年出生于绥宁县水口乡茅坪村,从小渴望通过自己辛勤打拼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2022年夏,在外地种植草莓已经20余年的贺早云率领她的草莓种植团队落户插柳村,第一年便投资100余万元,流转土地近3公顷,建设大棚草莓种植产业链。
“插柳村位于绥宁、城步、武冈交界处,又有花园阁景区和湘商产业园依托,再加上它本身就是远近闻名的文旅产业村,是发展草莓这种‘轻奢水果’最理想的地方。”饱经市场考验的贺早云信心满满地说。
“以前我们跟着姐姐在外地种草莓,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我总感觉姐姐的心在‘漂’。”贺早云的妹妹说,“现在回到老家,老人、孩子都在身边,我发现姐姐每天都在笑。”
“草莓好不好,全靠汗水保。”通过20多年摸索,贺早云从上百个草莓品种中,遴选出红颜、红玉、奶油等5个最适宜大棚种植的草莓品种。为了避免草莓遭受低温冰冻侵害,每当寒潮来临,贺早云一家老少全部出动,分工彻夜蹲守大棚,通过燃烧酒精和篾片等方式,守护草莓苗子。为了提高草莓产量,贺早云创出棚内养蜂法,在有效实现蜜蜂传粉的同时,增加了高档蜂蜜这一衍生产业。为了提高草莓品质,贺早云坚持用油菜籽饼和自家养殖场收集的鸡鸭粪施肥。
2022年11月,贺早云团队的草莓基地开始陆续出果,平均每天出果500公斤到1000公斤不等,能卖到2万元左右。
“一般人家的草莓,大多只能出产到4月底,贺早云基地的草莓,‘五一’假期还处于盛产期。”关峡苗族乡党委书记刘桂林介绍。
除了带着弟弟妹妹等人创富外,贺早云还为插柳村村民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无论是当地村民还是外地游客来请教草莓种植经验,她总是爽快地回答:“要得!”近两年来,贺早云共带动40余户村民发展大棚草莓种植20余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