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7日

艺术论坛

凝固的诗

——郴州古建筑掠影

张亦斌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

在郴州,我们踏访了不少的古村落,见识了不少古祠堂,会晤了不少古书院。上千年的传说、数百年的守望,存在于如黛的远山里,藏匿在飞檐翘角里。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青瓦,都藏匿着一个故事;每一条石板路,每一条小巷,都有着古老的平仄和韵脚。只有推开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打开那一册册湘南大地上的历史画卷,才会发现,每扇大门的后面都藏着与众不同的有趣的灵魂。每一座古建筑,都是凝固的文化、凝固的诗。

作家王世瑛说:“古建筑,不仅是物,也是事;不仅是事物,也是事情和人情。古建筑文化必然要透射一定的文化现象和一定的人事状态。古建筑文化,不是仅仅让后来者在眼前景物中透视历史,它更让我们在与眼前景物的心灵对视或心灵对话中收获一种灵感。”

郴州的古村落多为明、清两代的民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古民居多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既对称又连片,充分体现了古人个体服务集体、局部服务整体、整体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

宗祠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重要地方。在我看来,宗祠更是启迪子孙、教化后辈的场所。通过祭祀、祭祖等活动,传播氏族里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勉励后辈奋发有为;用族训、家规、楹联、雕刻、彩绘等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劝诫子孙向善向上、孝亲睦邻、晴耕雨读、克勤克俭。朱氏宗祠大门上的对联“承祖德读书为本;继家训师孝是规”,就是教化子孙后辈勤奋读书、孝亲敬祖的。

汝城郊外,津江之畔,朱氏家庙依水而建,斗拱高大,别具一格。斗拱之中,藏着八个字,“砀山毓秀,汝水钟祥”,表明其先祖是从安徽砀山迁居汝城的。走进祠堂的大门,光阴斗转,门外是人间朗朗乾坤,门内却是悠悠千年历史。祠堂内的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记载着一个个古时的故事;石雕、木雕上,绘着各种艺术图案,昭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抚摸着祠堂的一根根楹柱,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和古代戏文图案,一股怀古之情滋生在心头。

古村落的每栋房舍之间,以青石板铺路,纵横交错,巷道相通。古民居多为两层砖木结构,以堂屋为中心,进门为前厅,中有天井,两边建有厢房,后有厅堂。走在青砖黛瓦的古民居群中,抬头看到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有致,颇有音律之美。不时有精美的壁画撞入眼帘,栩栩如生,朴实无华。

古村落依山傍水,与山水互为映衬,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无论是设计,还是建设,无一不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漫步在古村之中,可以看到戏台、茶馆、书院、祠堂、驿道、寺庙、庵堂、古墓、举人碑、拴马石等古迹遗物。古民居具有江南民居的通风、采光、防洪、防潮等建筑文化特色,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曹登高官邸”是吴山古民居的代表,建于清朝末年,集石雕、木雕、砖雕等雕刻艺术于一体,气势恢宏。大门上方是五扇镂空窗格,门檐两侧是精美的石雕,横门梁上是古朴木雕,或演绎民间故事,或饰以瑞兽花卉祥纹,风格空灵洒脱、平和清新。以大门为中轴,门檐下左右各有五幅壁画,绘人物、鸟兽、花卉等。外墙有十多扇小巧雕花木窗格,窗格上建有青砖窗檐。窗檐下同样绘有精美壁画,内容大多是戏剧人物、马匹屋舍、宫廷仕女等。大门两侧的转角石上,都有精美雕刻,右侧的图案是荷花、官帽、毛笔和花卉,左侧的图案是麒麟、八卦图、宝剑和葫芦。大门上方的户对颇有特色,户对为双层,上层为鼓形,底部是六面鎏金鸟兽花卉浮雕。一对门当,素面无雕饰。是岁月将上面的雕刻抹平了,还是主人刻意让门当这样素面以对,抑或是后世之人在修缮时找不到原物只能以次充好?我只是在这里匆匆望一眼,无从探究原因,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去揭秘吧。

“绣女坊”是一厅两房的两层建筑,隐逸在小埠村古民居群里。“绣女坊”条石门槛,木质门框,无门当,有户对。圆柱形的户对上,绘有乾坤卦象和太极图。屋檐下有二十七幅书法彩绘,依稀可以辨认出“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只因先王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等字句。房屋虽小,但建筑精美。我撑一把雨伞,冒着小雨,抚摸着“绣女坊”冰冷的青砖,依然能够感受到数百年前的温暖。

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标本,更是凝固的文化。

(张亦斌,邵东人,湖南省作协会员)

--> 2024-03-27 张亦斌 ——郴州古建筑掠影 艺术论坛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3122.html 1 凝固的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