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讯 (记者 罗俊 通讯员 马艳) 3月7日,经邵阳海关报关,一批“邵阳造”优质产品发往非洲。大洋彼岸,这些邵阳生产的假发、箱包、打火机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今年前2个月,全市对非出口贸易额预计能达到5.3亿元。”邵阳海关相关负责人说。
非洲已连续两年成为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我市对非贸易额61.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13.9%、高于全省13.2个百分点。2012年至2022年,我市对非贸易额从2.49亿元增长到54.13亿元,年均增长36%。
梳发、打发、排发、拉发……3月7日,阳光发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不同工位忙碌。“这段时间,非洲老客户下了500万美元的大订单。”公司董事长黄永祥说。从2006年拿回第一个非洲订单到现在,阳光发品对非贸易份额持续增加,产品一半以上销往非洲。2023年,该公司对非贸易金额超2000万美元。
我市目前已有发制品注册企业115家,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15万人。本世纪初,为开拓市场,黄永祥等一批企业家远赴非洲,拿回订单。“非洲女性发质特殊,假发是他们追求美丽的必需品,市场很大。”黄永祥介绍,非洲市场广阔,我市发制品行业抱团挺进非洲,目前非洲市场上30%的假发来自邵阳。
百万邵商闯天下,邵商敢闯敢拼,我市生产的打火机、箱包等也不断闯进非洲市场,博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有人脉、有产业、有渠道,我市对外贸易拥有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先后培育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小五金、发制品、打火机、服饰箱包鞋帽等10个出口基地,推动发制品、箱包、打火机3个基地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轻工产品、工程机械、工业消费品为主导的对非出口格局。10年来,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非洲国家和地区从24个增长到43个,对非实绩企业数从34家增长到34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