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虽早早立春了,但正月天气暖和后又遭寒潮袭击,作物迟迟不见返青。直至春分过后,大地才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家屋后的那片竹林,也才越来越青翠欲滴。说起屋后的竹林,我不禁想起父亲生前劳动的点点滴滴,不禁想起父亲当年移竹的情景。
那天春光明媚,我们一家刚给外婆拜完年回来,父亲突然萌动了去自家山头转转的念头。山并不太远,太约两里来路,下一段坡后再走一段平路就到了。虽然山上因屡遭偷盗树木变得越来越稀疏,但山中留存的大树小树都格外生意盎然。父亲像端详一位老熟人一样把整座山仔细地扫视了一遍,然后选择几棵养眼的树上下打量一番,伸手摸一摸。接着,他慢慢转身,把目光朝向长在山腰的两根竹子。
山腰的这两根竹子,大的粗不过杯口,小的仅如横笛。父亲先走到那根大竹下,朝上面仍还翠润的竹叶望了又望,再用手触碰了几下中间的骨节,然后才朝向三米外的小竹。父亲像一下子明白了山中发生的一切,只见他略有所思,说:“干脆把这两根竹挖回栽在屋后的空土里,也许还有成林的希望。”父亲的话让我们喜出望外。只见父亲拿起柴刀,三下两下便扫掉了竹蔸周围的柴草,接着又用锄头小心翼翼地一圈圈把土挖开。整个过程,父亲显得轻车熟路,劲头十足,一口气也没喘。在父亲挖大竹子的同时,我和弟弟也依照他的吩咐,把小竹子四周的柴草扫了个干净,用同样的方法挖出了小竹子。
在这之前,因父亲常年在城里上班,我们满以为他除了工厂的工作外,农村里的事情是一概不懂的。这次挖竹子,父亲让我们刮目相看,没料到他山里的活也干得这般利索、熟稔。一边挖竹的同时,父亲还一边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竹的知识技巧。在我们跟前,父亲一下子成了经验十足的农夫。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用一只手托着竹蔸,扛着那根大竹走在前面,我和弟弟扛着小竹轻轻地跟在后面。一路上,我和弟弟轮流变着法子与父亲攀谈,逗他给我们讲更多的山林学问。到家后,我们又协同给两根竹挖坑、浇水,直到栽好为止。
就这样,这两根竹子四周,第二年春天竟然都长出了可爱的嫩笋。我们仿佛惊喜地看到:一座茂密的竹山已近在眼前。由于土脚深,竹子一根比一根粗壮,一根比一根令人欣喜。它的繁衍之快更是出乎意料,几年功夫,屋后便成了一片林子,成了我们美味佳肴的出产地。我们兴奋的同时,无不为父亲当年的移竹举措而拍手称快。
在这片竹林里,我们砍过竹做椅子、凳子,砍过竹做箩筐、簸箕、凉席,砍过竹削扁担、水瓢,有时还把俊俏的当成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它给我们的贡献真不少。
如今,只要往屋后略望望,这片竹林仿佛就会回放曾经我们与父亲一起劳动的趣味场景。父亲给予我们的点滴教诲,如竹枝上散布的翠叶,在风中轻轻晃动。
(熊涛,新邵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