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煮酒论史

鲁迅的“贵人”刘坤一

陈扬桂

两江总督、新宁人刘坤一,堪称鲁迅青少年时期的贵人。

鲁迅12岁那年,祖父为了屡考不中的儿子(即鲁迅的父亲),贿赂主考官而锒铛入狱,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了。接着,父亲卧病三年,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之间。父亲去世时,鲁迅才15岁。

家庭的变故,让鲁迅看尽了脸色,尝遍了炎凉,一心想逃离伤心的故乡。1898年5月,未满17岁的他,孤身一人来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然而,水师学堂办得很糟,只读了半年,他就深感苦闷了。这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创办了矿务铁路学堂。

在当时,刘坤一名气很大,他前后多次任两江总督。鲁迅知悉这位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开明官僚,治理两江十余年,大力整顿军务、吏治,奖励士风,积极推行新政,并改革了教育。这一切都令鲁迅景仰。

1898年,刘坤一申办矿务铁路学堂,立马得到清廷批准。就在鲁迅厌倦“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时,矿务铁路学堂向他敞开了大门。他成了这所学堂首届招收的24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员。

矿务铁路学堂仿效德国教育体制,办学理念和方法都比较先进。学堂由德国教师教学,开设有矿物学、地质学、化学、熔炼学、格致、算学、绘图学等学科。所用课本,多为翻译的西方书籍。鲁迅在这所学校学习了三年直至毕业,感受了不少崭新的风气。他在《琐记》一文中写道:“第二年的总办(俞明震)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

矿务铁路学堂的办学氛围,体现了刘坤一的开明思想。鲁迅珍惜在这所“中国地质教育第一校”的机会刻苦攻读,冬天买不起新衣服,就学湘人吃辣椒以御寒。在这里,他知道了《天演论》,“认识”了赫胥黎、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这里,他读到不少外国文学名著,如小仲马的《茶花女》;在这里,他爱上了骑马运动,刻了“戎马书生”“戛剑生”等印章;在这里,他还获得公费赴日本留学的资格。鲁迅是中国第一批正规系统学习地质的学者之一。1903年,他与学友顾琅合著的《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浙江潮》月刊。他后来翻译了大量德国文学名著,也得益于在刘坤一创办的这所学堂奠定的德语基础。

矿务铁路学堂仅仅招了一届学生。作为学堂的创办人,刘坤一很关心鲁迅这些学生的学习和出路,政务之暇,不时来校巡视督导。在他们即将毕业的1901年,他奏请清廷,对出国留学“得优等凭照者”,按其等第分别授予进士或举人。1902年1月27日,刘坤一来学堂参加毕业典礼,亲自为学生签发毕业执照。鲁迅因年年获奖,毕业考试7门主科成绩平均87分,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刘坤一为他的毕业执照签上“右照给壹等学生周树人收执”,含笑递给鲁迅。不久,刘坤一又挑选鲁迅等6名学生前往日本留学。

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中,鲁迅称自己是以“南洋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的资格,“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的人们之中的一个”。1902年3月24日,在矿务铁路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鲁迅登上了客轮“大贞丸”号,东渡扶桑。

--> 2024-03-19 陈扬桂 ◆煮酒论史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0511.html 1 鲁迅的“贵人”刘坤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