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7日

◆故土珍藏

家乡的味道

赵腊平

老家在邵东一个叫“界岭”的地方。邵东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老乡们除了种稻谷,也是种麦子和别的农作物的。旱地里种的麦子与北方种的冬小麦不同,应是春小麦。有了麦子,就可以做面食。我对家乡的面食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并且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很愿意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去赶场,为什么呢?因为赶场到了中午时分,大人可能会在饭铺里买上几个“馍馍”给身后的小孩解馋。说是“馍馍”,但“馍馍”里是带白糖的。那时候人们吃的油水少,闻到这弥漫着的面食的香味,你再怎么强行咽下口水,怕也很难掩饰住味蕾的强烈反应。现在看来,老家人称之为“馍馍”的这种面食,虽然形如馒头,但似乎更像北方的包子。只是,这馅换成了白糖。

家境好一点的人家,会在饭馆里点上一碗被称为“饺子”的面食。薄薄的面皮包裹着用肉末、豆角等混合制成的馅,在大锅里煮熟之后用网勺捞出,搁在一排青花瓷的大碗里,每碗大概有七八个。然后一一舀上汤,浇上红红的辣椒油,再撒上一层捣碎的葱姜蒜。可惜,小时家贫,我只能掂起脚尖往饭馆里尽情张望,算是饱过眼福。至于“饺子”到底是个什么美味,当时并不知情。等长得老大了才知道,老家称之为“饺子”的东西,原来就是馄饨,在广西一带称为“云吞”呢。

在老家,为年长的人举办寿辰时,面条也是必需的。只是,面条不是主食,而是当一道菜上的:白白的面条,细细的肉丝,红红的辣椒,上面还有一把青青的葱花。长者正襟危坐之间,身子稍往前倾,右手伸出筷子夹上几根面条,左手执一小勺接着,然后低头缓缓吃下。接着,长者发言:“各位请……”大家也依此举筷。很多年不曾在乡下吃酒了,不知道这些仪式是不是依旧存在?

有言道:“日久他乡即故乡。”我曾在北国边陲宣化上过学,工作之后,由于职业的缘故,又跑过不少地方,所以我对于面食是不陌生的,而且对不少面食情有独钟,比如贵州的旺肠面、四川的担担面、甘肃的兰州拉面、陕西的臊子面,还有河南的烩面、安徽的板面等等。尽管如此,我依旧对于家乡的面食记忆犹新,少时的不少往事总是萦绕脑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记忆愈加清晰。

记不清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们不顾一切地回到家乡,却发现我们苦苦思念的不再是家乡,而是童年。不管家乡怎么改变,却始终改变不了我们对家乡的童年记忆!”谁说不是呢?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我们可以重温过去的故事,但却不可能重新回到过去。年近耳顺之年,不必再为世事而纠结、焦虑,患得患失,而应当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从容体味人生每一个瞬间的纯粹与美好。

(赵腊平,邵东人,中国矿业报总编辑)

--> 2024-03-17 赵腊平 ◆故土珍藏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5903.html 1 家乡的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