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在“三八”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第十三届中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杨淑亭专程来到大祥区红旗路一个偏僻小巷,将一朵鲜花献给凯阳餐馆老板林生丽。
“三八”妇女节当天,一家单位的80多名妇女利用工会活动时机,一大清早来到凯阳餐馆,只为尝一下这里的“全城最低价格粉面”,看一眼她们仰慕已久的林老板娘。
而邵阳城区某本土旅行社,更是将“到凯阳餐馆品味全国最低价格早餐和中餐”,作为“邵阳市区一日游”必不可少的行程,向全国游客推介“凯阳餐馆”这一邵阳独特新地标。
一位七旬老太太,何以感动一座城?
29年坚持“超低价”经营
1973年,19岁的林生丽奔赴武冈大圳磨石岭当知青。当时,那里村民们住的是漏风的竹片房,一日三餐吃的是红薯、苞谷等杂粮,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当善良的村民看到知青进家,总是将好的东西让给他们吃。从那时起,林生丽就暗自下定决心: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给百姓做点实事好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林生丽从市棉纺厂下岗。她拒绝曾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担任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和曾在市辖某区担任副区长的母亲的资助,毅然南下广州、深圳务工,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5年10月1日,41岁的下岗“纺织姑娘”林生丽投资2万元,在红旗路呙家园对面的一个无名小弄里,办起了“凯阳餐馆”。
当时,许多人都在赚钱,但有着“知青情结”的林生丽,却把“让老百姓也下得起馆子”作为自己饭店的基本定位。她说到做到,推出了当时市场上“最低”价格——早餐粉面最低2元每碗,中餐自助餐最低5元每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最低价”她一直坚持到2007年底。2008年初,受当时市场物价普遍迅猛上涨的影响,林生丽不得不将早餐粉面价格调至最低每碗2.5元,中餐自助餐最低每份6元,从此,至今16年不变。
凯阳餐馆的中餐自助餐最低价只有6元一份,但每天都有10个炒菜,还是邵阳人日常喜闻乐见的青椒炒肉、炒猪血丸子、炒香干、炒萝卜丝、豆豉辣椒、炒藕片、炒土豆丝、油焖茄子等家常菜,且时常免费提供豆腐乳和盐菜汤等开胃小吃和汤菜。
开店29年来,经常有人问林生丽:“2.5元一份的早餐,还有赚头吗?”
“我的早餐平均每碗还有三毛七的利润。只要不亏本,能够保证店子正常运转,就好得很!”林生丽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回答。
林生丽好友赵女士曾劝她:“凯阳餐馆平均每天能卖早餐600多份,中午自助餐200份左右。只要你把每份早餐和中餐各提价一点,就会多赚点。”
“我开店,本来就不是纯粹为了赚钱;再一个,随便涨价,我们店里的生意还会有这么好吗?”林生丽反驳老闺蜜。
“来我们店里吃饭的人,老顾客居多。他们很需要一个像我们凯阳餐馆一样花钱少、吃得饱、又吃得放心的地方。如果我抛弃他们,怎么对得起当初那些宁愿自己啃红薯也要给我们知青吃米饭的武冈老百姓?”林生丽说。
“超低价”背后的“超放心”
餐饮价格如此低廉,凯阳餐馆的食材质量、新鲜程度、卫生水平等有保障吗?每一位听到林生丽故事的人,都会产生如此疑问。
“绝对放心啊,从1995年店子开业以来,我一直就在这里吃早餐,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从没有出现过不新鲜、不卫生的饭菜。” 家住呙家园社区的赵贤理老人是凯阳餐馆的“铁粉”之一,他用“绝对”二字表达他对凯阳餐馆食材的高度信任。
“凯阳餐馆开业29年以来,我们从没接到过对餐馆食品质量问题方面的投诉。”一位本身就是凯阳餐馆常客的大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说。
“我家和林老板合作了将近30年,我们已经亲如一家,但她还是经常嘱咐我,一定要给凯阳餐馆送最好的肉。”在南门口农贸市场经营猪肉铺的老板李湘云说。
不仅对食材的要求“最好”“最安全”,林生丽对店里的每一件用具、用品的卫生要求,也是“最严”“最放心”。
要在坚持使用优质食材和用品的基础上保障餐馆长期运营,林生丽在“控制”二字上花了不少心血。
控制人力。凯阳餐馆至今仅请了3人帮忙,林生丽自己身兼数职——每天凌晨4时许起床准备新一天开张工作,早餐期间既掌勺又洗碗;上午10时许,早餐结束,立即紧锣密鼓准备中午的自助餐;13时30分许,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菜市场,采购第二天的食材;通常要到21时许,才算完成一天的劳作。
控制欲望。林生丽夫妇退休工资都不算高,唯一的儿子是一家单位的临聘人员,儿媳没有工作,孙子还只有9岁,家中正是用钱的时候。但林生丽遏制住了自己心底的欲望,宁愿每年为家庭少赚钱,也要保持初心,还自己心灵一片安宁。
控制浪费。在凯阳餐馆吧台的正墙上,高高贴着两张通告,写着:“文明用餐,呷饱为止,光盘行动,谢谢合作”“注意营养,不暴食;珍惜粮食,不浪费;残渣入盘,不乱吐……”这些内容从1995年店子开张即有,雄辩地证明林生丽乃当时邵阳餐饮界“倡导光盘行动第一人”,既节约了食物,也让文明餐饮之风开始在邵阳大地轻轻吹拂。
控制秩序。林生丽跟顾客“约法三章”:第一、学生和高龄老人优先;第二、不能浪费一次性纸巾和一次性水杯;第三、点单和打饭都要排队。这三个要求既温暖人心,又有利于降低成本。
控制歇业。凯阳餐馆开张29年以来,除了因为疫情防控需要配合政府歇业和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春节歇业外,在林生丽儿子徐志峰的记忆中,哪怕外公外婆辞世,凯阳餐馆都没停业过一天,或是请亲友帮忙,或是重金雇请师傅支撑。
“凯阳餐馆”照亮邵阳
从凯阳餐馆诞生的第一天起,朱汉珍、杨翠娥就一直跟着林生丽打拼。当初两人还是刚结婚的小媳妇,现在都已经成为奶奶、外婆级别的人了。
“我们跟着林大姐学做事,也跟着林大姐学做人。林大姐开店不只为赚钱,直接间接帮助了许多人。这是在做善事。我们跟着她,也感到快乐和光荣。”朱汉珍说。
“2003年非典疫情和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凯阳餐馆都曾长期歇业。但林大姐硬是掏出自己和老公的退休工资,坚持给我们发工资。我们不铁心跟着她,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杨翠娥回忆。
“下,不欠服务员工资;上,不少供货商货款。”这是林生丽给自己定下的一条经营“铁律”。
“我们每月给凯阳餐馆供应几千斤粉、面、米、油,从不要担心结账问题。每到月底,林老板就会准时如数地给我们打款过来。”浩天米业公司业务经理老张介绍。
南门口农贸市场肉铺老板李湘云的儿子说:“在我父辈时代,林阿姨是我们客户中支付货款最硬扎的一个;到了我这一代,有了手机微信支付,她更是每天一结,从不含糊。”
林生丽诚实守信、关爱弱者的言行,不仅影响了众多供货商,还带动了许多热心市民纷纷加入到这支民间爱心队伍中来。
2019年以来,随着林生丽连续获评“邵阳好人”“湖南好人”“中国好人”“湖南省道德模范”等,凯阳餐馆的名气在邵阳持续“走红”,生意越来越好,餐馆人手越来越忙不过来。周边邻居和志愿者看到这种情况,纷纷赶来帮忙。“我利用平时上班的时间差,每天上午6时至9时来店里帮忙3个小时,帮助姑姑把凯阳餐馆这面旗帜扛下去!”林生丽的侄子说。
年轻居民成少林每次在凯阳餐馆吃完早餐,都要留下来帮助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林阿姨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平时帮不上什么忙,顺便打打下手,表示对她的支持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