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第42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我市十大消费投诉热点。
一、一般食品。食品类投诉量仍然排名首位,全年共接收食品类投诉2913件。主要涉及问题:食品变质、掺假、包装标识不规范或混有异物;以次充好、货不对板、缺斤少两;结算价格与标价不一致;商家销售超过保质期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等。
二、服装、鞋帽。全年共接收消费者投诉756件。主要涉及问题:产品质量不达标,网购商品不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义务,优惠力度与商家承诺不符,特别是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服装被诉方主体查找困难,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三、医疗类产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全年共接收医疗类投诉735件。主要涉及问题:销售不符合法定标准的药品;违规哄抬药价;违法医疗广告;网络购买药品被欺骗;使用非正规渠道或过期变质医疗器械及医疗美容产品;医疗美容合同侵权及虚假宣传等。
四、餐饮和住宿服务。全年共接收餐饮和住宿服务投诉696件。主要涉及问题:消费者与商家的退定(订)金纠纷;优惠活动与商家宣传承诺不符;食材不洁、食材不新鲜、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用餐环境卫生不达标;价格不透明等。
五、家居用品。全年共接收投诉613件,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三个方面。如定制家具、厨具的材质、尺寸、产品颜色(色差)等有争议,送货商品与约定不符;订购产品未按期送货;维修价格不透明;三包义务不履行等。
六、交通工具。全年共接收交通工具类投诉562件。主要涉及问题:商家拒不履行合同约定或擅自增加附加条件,不按期交付车辆、优惠无法使用、订金退还纠纷等;签订合同后擅自涨价或强制消费;车辆(零件)存在质量问题,以次充好等。
七、美容美发洗浴服务。全年共接收投诉385件。主要涉及问题:预付式消费权益受损害,商家跑路、补卡遇阻等;虚高定价,以次充好;场所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等。
八、教育培训服务。全年共接收投诉383件。主要涉及问题:教育机构虚假宣传;培训机构诱导消费者通过私人转账形式缴费,发生纠纷索赔困难;培训机构资质不健全或者超范围经营;培训机构收取大量预付费,关门停业后消费者退费困难等。
九、装修建材。全年共接收投诉294起。主要涉及问题:实际使用的建材品牌和档次与宣传或样品不符;合同约定不清,重要事项故意模糊,以次充好、质价不符等。
十、娱乐体育服务。文体娱投诉热度增加,全年共接收投诉289件。主要涉及问题:服务项目和当初承诺的不相符;“霸王条款”问题屡屡发生;商家因面临停业、歇业或转店、搬迁后没有及时告知,消费者找不到商家,维权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