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与理论构建中彰显出真理力量,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继承发扬,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独立自主、守正创新,凸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守正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凝练、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做到守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有没有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待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野中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珍贵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和经验教训,“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境遇,注重把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和改革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强调当下国家治理要从历史中寻找镜鉴,为国家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新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守好“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之正,守好“和而不同”“革故鼎新”的人文精神之正,守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之正,守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作为之正,守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之正,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中把握住根本方向。
创新是砥砺发展、开辟新境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法。任何一种文化的存续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衡量标准就在于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为时代所需,是否为现实所用,持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审思,使其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制度为保障,全面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相互衔接、形成合力;要通过聚焦人民期盼、借助科技赋能,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价值与强大生命力,推出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资源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部分,将贯穿其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当下最急需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会贯通,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魂、塑形、赋能。
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们的历史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并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湖湘流寓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承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