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一次梦见了翰岭。是什么让我如此魂牵梦萦?是翰岭的翠绿,一垄垄、一畦畦,从山脚涌向山顶。清风掠过,掀起阵阵绿波,绿得人眼发亮。这洇染在翰岭的翠绿,就是满山满岭的春茶,碧绿如翡翠,凝香沁芬芳。
翰岭初名旱头岭,地处武冈云山山脚,像一条蛇逶迤爬行,也像牛背脊一样厚重平实。座座小山包向上隆起,有的威严壮实,状若奔牛;有的俯首低头,温文尔雅,像母牛;有的平缓低矮,如牛犊卧在草地,吮吸着乳汁。有了这如梦如幻的山岭,才有大大小小的山包是由48头牛幻化而成的传说。
其实历史是这样记载的。明代,儒林乡潘应斗苦读诗书,并于崇祯十六年(1643)会试登进士,序列二甲,被誉为“不世之才”,出任广东万州知州。清兵南下攻陷金陵后,潘应斗辞官归乡,隐居威溪躬耕自给。隆武二年(1646),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帝,授潘应斗吏部铨选司郎中加太常寺卿。清顺治年间,朝廷三次召他做官,潘应斗凛然拒绝,慷慨赋诗:“四朝留得冯唐鬓,六载曾辞宏景冠。”潘应斗著作等身,才过八斗,有《允孚堂文集》《云山别志》《武冈州志》等近十种著作传世。后人有感于潘应斗的凛然正气,旱头岭易名为翰岭。
春意浓浓,武冈作家协会采风团十余人来到了赤塘村。大家走走停停,边走边看,踱步上了翰岭。山顶矗立着凉亭,黄瓦红柱,飞檐翘角,巍峨中露出伟岸,斑斓里透出温柔。和凉亭遥遥相对的是山腰的茅棚,几根木柱支撑着屋顶的茅草,上面悬挂着对联:“耕耘春拭早;邀月客归迟。”凉亭和茅棚一繁一简,一新一旧。新的制茶工艺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叠加,碰撞出璀璨夺目的火花。
站在凉亭举目四望,远处的云山层峦叠嶂,白云缭绕。山岭下的赤塘村,绿树掩映着农舍,阡陌纵横,水田泛亮,云杉擎天,翠竹摇曳,菜花金黄。山水园田、农家小院、鸡鸣狗吠,绘成了生活的画卷。岁月在新旧中交替,推动着生活滚滚向前。
翰岭春意浓,茶园绽新绿。翰岭种植茶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康熙二年(1663),武冈茶叶被定为朝廷贡茶。清代邵阳籍诗人姜常谦《登云山偶题寺壁》中有这样的诗句:“茶烟小院经声歇,竹榻凉衫客话情。”1991年,武冈“都梁毛尖”和“都梁翠柳”被评为湖南省名茶。
翰岭现有茶园近六百亩,全部为良种托插茶苗,种植着玉笋、白毫早、碧香早、槠叶齐、黄金一号近十个茶叶品种。垄垄春茶宛如一条条绿绸缠绕山间,层层叠翠绿,株株吐新芽。晶莹的露珠在茶叶上滚动流淌,阳光抚摸着嫩叶,就像母亲拍打着自己怀中熟睡的婴儿。嫩绿的芽尖一片片、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闪动着迷人的光泽,如童话世界的小精灵,在春风中搔首弄姿,在阳光下舒眉展眼。茶园就是淡淡的水墨画,在翰岭次第展开,一片明艳,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