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8日

“志愿红”传播非遗美

——记“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站

邵阳日报记者 欧阳德珍 通讯员 赵智娅 彭唯

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于2013年,现有注册志愿者741名,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000余小时。

自成立以来,“艺心”志愿者服务站的师生志愿者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广泛开展“艺心”探寻非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非遗文化,创新了专业守“遗”、大师传“遗”、学子学“遗”、师生用“遗”、乡村兴“遗”、多方弘“遗”的美育普及模式,把地域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实现了从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

探寻非遗文化,

勇当守“遗”人、传“遗”人

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站坚持“学生学习好,教师教育好,师生协同研究好,学校、社会、家庭普及传承好”的目标,组织师生志愿者积极探寻邵阳的非遗文化。师生志愿者们深入走访邵阳市域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高沙土陶、邵阳县蓝印花布、宝庆竹刻等。校长张平多次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滩头木板年画、宝庆竹刻等非遗项目。目前,“艺心”志愿者服务站已组织10个批次,12支志愿者队伍,用文化“三下乡”的形式开展非遗文化专题调研,并开展三下乡专题实地实践、师生非遗传承课外实践和非遗文化进课堂三种实践活动。

深入发掘非遗文化的同时,“艺心”志愿者服务站积极拓展传“遗”途径与方式,以提升艺术素养为载体,把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实现了从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至今,已累计安排121名师生志愿者参加专题实践,实践地点涵盖邵阳市九县(市)三区,累计行程3000余公里,宣传影响上万人。并开展了“宝庆竹刻技艺+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宝庆竹刻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课题研究。

展示非遗之美,

争当学“遗”人、用“遗”人

“艺心”志愿者服务站积极探索学子学“遗”,师生用“遗”工作。在全院进行宣传、普及、共享非遗文化调研成果,以导师制的方式,把志愿者挖掘的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和创意成果转化。同时,组织志愿者走进九县(市)三区的乡村和社区,大力宣传与弘扬非遗文化,把非遗文化送入千家万户。

目前,该校已有2500余名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到两个非遗项目。学校已开设非遗课堂1700余课时,师生研究非遗成果6000余个项,普及传承非遗受惠者近2万人。

“艺心”志愿者服务站还积极把师生们挖掘的非遗文化成果推向社会实践应用。搭建“院村结对”实践平台、“邵阳红公共品牌研究院”平台和“竹木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平台,服务“邵阳红公共品牌”100余家,为邵阳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人才活力,为邵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同时,“艺心”志愿者服务站的741名师生志愿者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走进乡镇社区、园区、学校开展非遗文化宣传与教育,创建微博、微信、抖音等线上非遗宣传平台,已经制作并上传非遗微电影13部;志愿者还通过向各级媒体投稿,宣传邵阳非遗文化,在中青校园网、湖南日报和红网等平台发稿近200篇。

传扬非遗技艺,

巧当兴“遗”人、弘“遗”人

为让非遗文化传播更广泛、更久远,“艺心”志愿者服务站以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工二支部的“全国样板支部”创建实践为支撑,形成总支指导、党员教师带队、学生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团队骨干的志愿服务模式,深入开展乡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志愿服务实践。

师生志愿者在邵阳市142个社区和9个县(市)的75个乡镇开展公益传播非遗文化课堂活动,让万余名小朋友从手工、绘画、书法等方面,感受非遗艺术之美。2019年,“艺心”志愿者们参与乡村少年宫建设,开设美育课堂125个;2020年,“艺心”志愿者们在市内22个村、125个社区,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2021年,“艺心”志愿者们参与邵阳市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项目,开设288个非遗、美育课堂;2023年,“艺心”志愿者们承接双清区关爱“一老一小”项目,非遗传承课堂开到该区的每个社区。去年,“艺心”志愿者们还参加“邵阳红”周末志愿行活动,助力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

“艺心”志愿者服务站的师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让近6万人直接受益,并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6项,被评为邵阳市最美志愿服务站。项目曾入围“财经报国青年力行”、全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圆梦工程”、湖南省“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项目。

--> 2024-03-08 邵阳日报记者 欧阳德珍 通讯员 赵智娅 彭唯 ——记“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站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0037.html 1 “志愿红”传播非遗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