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是允许遗忘的,而有些东西则是不能够忘记的。如果说邵阳的历史是绵长深远的大河,“新闻怪杰”严怪愚的传奇人生则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他的故事见证了那个人们渴望和平而不能得的时代,他举起真理的火把,铁肩担道义,义无反顾地争取实现人们的愿望。而我当时决定加入严农先生的创作队伍,就是想以艺术形象记住这一位普通人的英雄情怀。这个写作过程,既是对前辈所作所为进行归纳、提炼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和提升的过程。二十年过去,今天重新修订文稿,读到他抛下刚生下儿子的妻子义赴抗日前线时,还是饱含泪花。那个历史人物那个特定的时空与我们当下交汇的瞬间,所产生的感动还是那么浓烈,他追求正义的精神依然是照亮我的璀璨明灯。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剧本外,还要通过导演、演员及灯光、服装、道具、场景音响等充分的二度创作才能在屏幕上立起来。虽然严农先生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但通过文字母本,严怪愚的艺术形象已经基本完成。现在二十集电视剧本《新闻怪杰》已出版,这里首先要特别感谢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聂世忠教授为《新闻怪杰》写的序言,他对题材主题的确立和情节结构的铺排,对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展示以及个性化语言的运用都一一作了褒奖,还肯定地指出:“此剧以艺术典型反映严怪愚倔强好斗、不畏权贵、刚正耿直等‘霸蛮’的宝古佬气质,选题和表达独具匠心,鉴古明今。”
一句“霸蛮的宝古佬气质”真令我茅塞顿开,我们在写剧本中一直寻找严怪愚的精神源头,原来就在这里!所以老师的肯定不仅是对剧本的最好总结,也是别具一格的“奖赏”。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快餐文化时代,行色匆匆的人们很少再有意愿坐下来读一部长书,更何况要带着想象来读的电视剧本。聂教授则冒着酷暑,用敏锐的专业眼光,静心伏案认真仔细、不漏过一个细节地在寻找一滴水的几丝光泽,体现了他对本地乡土文学关爱有加的深情。我市的文学评论有这样的老师掌舵,邵阳文学艺术的航船,一定会扬帆破浪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学长朱鹏涛先生。众所周知,“涛哥”是一位有点色彩就灿烂,待朋友如春天般温暖,曾获得“中国好人”殊荣的娄底市政府原秘书长。我是从邵阳返回“澳洲”后,才向他提出请求帮助的。有出书经验的他立马挂帅升帐,联络了邵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李兰君女士、邵阳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原主任谢道锡先生、邵阳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陈建湘先生、邵阳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创建人龙国武先生参与策划,这几位不仅是致力于发展邵阳文化的旗手和先行者,还都是严农先生生前的同事与好友。接着,是快得像翻书一样的节奏,出版社联系好了,印刷厂联系好了,序言专家请好了。建湘先生不但亲自担任封面设计,还从版权书号到编排,从校稿到印刷全方位掌控推进。如此之速度,凝结了他们对本市文学作品的扶持和热忱,而这段乡情的“精神链接”也时刻温暖着我这游子的心房。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小妹文绮一家人。二十年前的《新闻怪杰》是打印的纸质文稿,重新印刷必须先转换成PDF电子文稿,然后再转换成Word文稿。两次转换,产生了大量的错误,是妹妹拉着妹夫、外甥乐呵呵地帮我做了校正。
在友情和亲情两道五彩祥云的呵护下,《新闻怪杰》幸运面世。面对喜悦,思绪不由又飞翔起来,还能在屏幕上看到严怪愚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吗?答曰:可能!随着AI科技的发展……那时,一部电脑就能实现我们绝大多数愿望,喧嚣归于宁静,不能遗忘的东西则更有机会重现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