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有的家庭为压岁钱发生了亲子冲突。面对父母提出的上交或代为保管要求,有的孩子能听从甚至主动上交,但也有孩子生气拒交、委屈哭闹,甚至以离家出走来反抗。
站在父母的角度,有很多合情合理的想法,比如,压岁钱放孩子身上不安全;怕孩子乱花钱,滋长坏习惯;压岁钱是人情往来,这边进那边得回礼;孩子日常开支都是家长来承担,用压岁钱来分担,并不过分。
站在孩子的角度,却有着合法的理由。近年来围绕压岁钱发生多起诉讼事件,有的发生在离婚夫妻之间,有的发生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不管内情如何,法律都会认定:给孩子压岁钱属于一种赠与行为,压岁钱的所有权归孩子所有。而这一点,也被许多孩子拿来作为理直气壮“维权”的依据。
于是,有赞成父母管理压岁钱的,有支持孩子自行支配的,莫衷一是。关起门来,各家有各家的处理方式,就算闹出家庭风波,总会收场。但走上法庭,亲子离心,他人唏嘘,法律判决再公正,也无法弥补淡了亲情、亏了孝道的伤。
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压岁钱又称“压祟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社会发展至今,孩子们自主意识增强,得到的压岁钱金额变大,压岁钱反而作起了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首先,我们要明白,压岁钱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祝福,精神价值大于物质价值。虽然法律上界定为赠与财产,但在操作上,我们应该回归压岁钱应有的意义。长辈要进行法律意义上的财产赠与,可以在其他时候进行,没必要采取压岁钱的形式。发压岁钱的金额宜小不宜大,图个吉利喜庆就行,谨防在孩子心里种下对财产的贪图和攀比,甚至造成亲情离间。
其次,我们要主动抵制压岁钱背后的不正之风。有些人把压岁钱当作变相送礼的途径,孩子高兴,大人心里也有数。但无可避免的是,这种异化的压岁钱会让孩子无法正确认识人情冷暖,甚至过早被社会不正之风污染和伤害。另一方面,压岁钱金额太大,不仅给大人造成经济压力,也容易在人情往来中造成不平衡和计较。
试想,如果只是各方都能轻松对待的“零花钱”,而不是值得你争我夺的财产,谁又会为压岁钱打官司呢?所以,与其事后讨论压岁钱该归谁管理、该怎么使用,不如从源头做起,给压岁钱“减负”“压祟”,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