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自2008年起,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那么,什么是罕见病?罕见病有什么危害?怎么预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科主任彭锦萍,了解相关知识。
什么是罕见病?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彭锦萍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至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目前,全球罕见病约有7000多种,包括渐冻症、“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松软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种类繁多。据统计,中国约有7000种罕见病,患病人数达到2000万。
罕见病病因及危害有哪些?
约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每个人都平均携带2.8个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变异,一旦父母双方拥有相同的缺陷基因,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见病的宝宝。罕见病离生活并不遥远,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此外,其他引起罕见病的原因有:感染、过敏性反应、免疫异常等。约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约30%于5岁前死亡;常累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多为终身疾患,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罕见病的发生?
婚前要注意尽量避免近亲结婚,婚后要尽量避免高龄生育。
孕前进行家庭成员的遗传咨询,采用相应检测技术,确定基因突变病因,明确遗传方式和家庭携带者,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怀孕方式和产前诊断方法。
针对高危人群,如夫妻一方是患者,或曾生育过遗传病的患儿,或是某种遗传病的携带者。高危人群需要在孕期做绒毛或羊水的基因检查,在胎儿期就可以判断出生后是否患病。
出生后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采取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减少损伤,避免病情加重,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