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生活美,绿水青山百姓赞。近年来,我市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建设覆盖全域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高效利用。
如何推动农村水环境持续改善,也成为政协委员非常关心的问题。去年,市政协将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列为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五大专项行动之一。
在一线调研走访中,委员们发现,我市农村目前普遍存在水源地保护成本偏高、水源管护长效机制不健全、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基础设施运行经费缺口大等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李英委员代表市政协人资环委向大会提交题为“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和生活污水治理”的书面发言。
“我市大部分饮用水源地是河流型,城镇沿江河而布,饮用水源和城镇、工业区等交错分布,要统筹规划水源地,加快备用水源建设。”李英表示,保护饮用水安全,需对全流域的工业布局、产业政策、污染防治等作出统一规划。针对市区3个市级水源地是河流型的情况,在保护现有饮用水源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第二水源,防范饮用水供水风险。
此外,她还建议要发挥基层在水源管护中的自主作用。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在考察当地村规民约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农村饮用水源管理制度,探索农村水源长效管护模式。“比如,可由市、县补助,乡镇或村集体适当出资,组建专门队伍承担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河道保洁等专业化养护任务。还可以通过划分党员责任区、村民‘门前三包’等方式发挥好农民监督和参与作用,使农民在参与中提高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人人关心、齐心协力的氛围。”
与此同时,提升饮用水安全监管信息化能力。“可以建设水源地数据库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监控管理中心,多方位安装电子监控,建立完善群众举报有奖制度,提高水源地管理能力。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
针对困扰当前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设施运转经费缺口大的难题,李英建议要健全污水处理厂长效运行机制,一是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按照“县域统筹、厂网一体、专业运维”的原则,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将县域内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统一、厂网一体打包委托给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单位运行管理。二是建立多渠道保障乡镇污水处理费用机制。引进国企等有实力的光伏发电企业,以企业建管的方式建立小型光伏发电站,弥补运行经费缺口;制定可操作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探索渐进式收费方式,让群众逐步适应接受;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费用纳入中长期预算,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社会参与、使用者付费相结合的资金筹措与分担机制。三是逐步完善管网,确保污水应收尽收。按照“一厂一策”要求,制定详细整改方案,完善二三级管网和入户管网接入,实行雨污分流,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