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邵阳是传统农业大市,也是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尹青委员代表民革邵阳市委会提交书面发言,围绕粮食安全提出建议。
“随着水稻产业技术的发展,我市传统水稻单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继续较大幅度提高存在难度。此外,我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部分耕地空间狭窄,水利条件不佳,部分复垦耕地种植传统水稻仍然存在抛荒风险,并且种植传统水稻对水资源要求高,施用农药、化肥后如遇强降雨或人工排水,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节水抗旱稻兼具水稻高产,旱稻节水抗旱的特性,不需长期淹灌,对淡水资源依赖降低,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旱地种植时,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在面对极端干旱天气时,可确保粮食稳定收成,不造成大幅减产;在新开垦的土地种植时,可充分拓展水稻种植空间,保障占补平衡耕地的高效利用。”尹青表示,我市应大力推广节水抗旱稻种植,筑牢我市粮食安全防线,并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节水抗旱稻认知度。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门队伍到各县市区与当地农技部门一起,逐级对农户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农户对节水抗旱稻的认知度,确保节水抗旱稻得到广大农户认可并愿意自主推广种植。
因地制宜,选育推广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新技术。一是成立市种业创新工程中心工作专班,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等职能部门联合部署,做好节水抗旱稻区域优势布局。二是以“节水抗旱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全社会技术力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从资金配套、智力引进、土地规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出适应我市大面积生产条件的优质品种,全力打造节水抗旱稻高产稳产区。三是组建全市种粮大户节水抗旱稻产业联盟,致力于节水抗旱稻品种筛选、引种、品种审定、示范推广工作,以种业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一是打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派驻科技特派员到各县市区进一步开展科普教育和培训。二是赴隆回、邵东、大祥3个节水抗旱稻示范基地,开展现场观摩,技术讲座等。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一是保障种子采购资金。将节水抗旱稻种子列入采购目录,稳定种子供给。二是提供保费补贴。明确农户、种子生产合作社和种子企业为节水抗旱稻制种投保农业保险,并适当提供保险费用补贴。三是争取上级资金。继续加大市财政年初预算对农业投入及专项节水抗旱稻种子购置及研究的投入,并会同农业部门争取上级资金,对种质资源收集研究、种子保护与种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农户种植节水抗旱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