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3日

以水为脉,打造特色水文化

——我市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综述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袁智泰

邵阳,由水而美、因水而名、依水而兴,庞大的水网孕育出厚重的水文底色。邵阳境内有横穿市区的湖南第二大河流资江,有享有“亚洲第一倒虹吸管”美誉的武冈大圳灌区新安飞虹工程,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项目(正在建设的犬木塘水库枢纽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工程……

近年来,邵阳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水利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努力向全市人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产品和服务。

“水文化+顶层设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挖掘邵阳水文化底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文化建设工作,在全市水网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水文化挖掘、推进水利遗产保护、加快水文化载体建设、打造全民护水模式”。2021年,成立邵阳市水文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组长,统筹指导全市水文化建设工作,并下发《关于摸排我市水利遗产的通知》,对全市水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摸底,全面梳理我市工程类水利遗产分布,建立数据库。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水利遗产8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数字档案建设,将所有的水利档案电子化扫描录入管理,进一步推动水文化资料、档案的保护、开放和共享。

“水文化+工程建设”,大力提升水工程和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我市深入挖掘时代背景、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利用现代景观水利的理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建设中,丰富水利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打造具有邵阳特色的“山水宜居图”,使之成为传播水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新安飞虹工程自1973年开始建设,1979年竣工,1987年获国家优秀设计奖;1989年,其制管与管道施工技术获建材行业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1年,入选湖南省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是大圳灌区“十四五”现代化改造示范渠道建设段。依托水文化建设契机,我市深入剖析新安飞虹等水利工程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分级分类做好水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确保各类遗存“物”的真实、完整、安全,引领全社会深入了解水利灌溉历史、工程运行情况,做好传帮带,在实践中焕发水利工程管理新生机。

依托现代化治水实践,传承和弘扬水文化,将水文化元素纳入犬木塘水库建设标准体系。水利工程实施前,规划方案先行向周边群众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融入地方文化和人文特色,确保水利工程与文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采取“工程+文化”等形式,鼓励水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如以打造水利风景区、水利科普示范基地、水保科教园(示范园)等工程配套为载体,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水文化宣传教育,扩大邵阳水文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传播水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地,以更好地满足百姓文化需要,让水利工程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创新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我市积极推进“历史治水名人”专题展览活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设专栏,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和志愿者现场介绍等多种手段,讲好水利故事,传承弘扬科学治水理念。同时,积极推进水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节水“六进”工作、“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净滩志愿活动等,将治水精神和水利文明相统一;积极推进邵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内水利科普展示馆建设,展现邵阳水利改革发展成就,宣传普及水文化、水利科技、水利改革发展成效,强化社会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意识,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实施水安全战略的精神力量。

--> 2024-03-03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袁智泰 ——我市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综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9769.html 1 以水为脉,打造特色水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