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一些乡镇了解到,由于上级要求花样翻新,基层干部每天连轴转,有时不得不玩起数据游戏,时间也大都被督查、检查、考核所取代。由于重心倾向于迎检,导致基层压力持续加大。
不可否认,督查检查考核是推动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理应得到全面深入贯彻执行。但是,一些地方变着花样,检查过分重视资料,对开会、下乡、影像、频率、方式等考核分值越定越高,事事都要拍照片、做笔记、建台账,人证物证一样不落,而且填报反反复复,不少内容还必须一式多份,这就是典型的“痕迹主义”。因此,有必要把握时度效,督在关键、查在要害、考在实处、改在及时,从源头上避免过多过频过滥的检查考核。
最近,省、市出台一系列措施对基层减负赋能,具有鲜明的导向、极强的针对性,是对形形色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亮剑”,也是对“痕迹主义”陋习敲响的一记警钟。
笔者了解到,部分乡镇一年要迎检300多次,陪同检查高达200多天,累计资料准备份数两三千份,内容涵盖部署安排、成立工作小组、下乡次数、照片打印、群众签字等各个环节,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笔者认为,督查检查考核应据实而定,需要注意时间、频次、方式,能搞暗访的尽量不惊动地方。对于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的事项,可以带着标准、规则,就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去督促检查;对于流程简单的事项,在推进过程中就没必要三番五次去查,可以直接“要结果”;常规工作要形成制度,不能心血来潮,说查就查。对督查要持审慎态度,不能太随意,尽量杜绝“痕迹主义”。另外,同一项工作检查应当统一时间集中开展,甚至可以把几项相互关联的工作放在一次督查,这样既可以全面体检,又可以整体性查漏补缺加以整改。譬如乡村振兴,农业、交通、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都涉及,不必各相关单位分别去查,应尝试集中考核,而且有些数据可以共享,避免过多占用乡镇干部群众时间,让他们把工作重心放到落实层面。
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当前严峻形势,真正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扑下身子干、挽起袖子做,多些脚踏实地、少些虚头巴脑,这样既可以狠刹“痕迹主义”,又能够高质量推进工作。
(作者单位:武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