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形容基层工作最常见的一句话。近年来,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有限的权力”和“无限的责任”造成基层超负荷运转、基层干部负担越来越重。
基层负担重、基层干部压力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山会海现象较为突出。基层事多人少是常态,大部分干部都是身兼数职,一些基层干部,一天要参加好几个推进会、部署会,要接待好几个检查组、调研组,要完成好几个单位要求的材料报表。有的部门还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有的干部甚至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往开会的路上”总结自己的每一天。这种文山会海往往只求“走过场”,不讲实际效果,不仅耗时费力,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忙于奔波,而且收效甚微。二是痕迹管理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干部对此也有苦难言。有的检查工作手段较为单一,重痕迹、轻质量,重资料、轻落实,让不少基层干部把精力都花在写材料、做资料、填表格上,有的甚至造痕迹、补痕迹,花费大量精力“留痕”,影响了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也大大挫伤了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三是过度问责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追责问责不够精准、泛化简单化,导致基层干部怕问责、怕诬告,而不想主动干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成了某些基层干部的行事准则。同时,还存在对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把握不够精准,对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护不够有力,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做得不够到位的情况。这些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表面上是挤占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时间和精力,实质上会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影响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长此以往会阻碍基层推进发展的信心与步伐。
为基层减负,必须精准聚焦基层负担过重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来理顺工作体制和优化工作机制,切实为基层增加发展动能。
一要完善基层减负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实。一方面,从细化完善基层减负政策上发力。切实分析基层现有问题。政策制定者要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切忌闭门造车;要重视群众、基层干部诉求。政策制定者不能用传统的旧思想和旧思路来看待基层事务,要充分考虑基层群众以及基层单位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应充分征求和吸纳基层干部的意见建议,融合基层干部智慧,保证政策的切实可行。另一方面,应疏通基层减负执行路径。在加大对执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同时,加强整治和监督管理。对违反基层减负政策内容的现象进行专项整治。同时,还要注重对基层减负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管理。要从“结果导向”转为“行为和效果导向”。实际走访调研基层减负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向上级反馈,根据存在的问题,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使基层减负政策内容更加完善,政策执行过程更加通畅。
二要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方面,要规范基层治理体制。注重建立责权利相匹配的基层治理体制。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出了要推动资源、管理和服务向基层下移,向基层赋权,改善基层单位“权小责大”的局面。要对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各基层职能部门的职能划分和权力配置进行明确划定,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清单,明晰各单位的责任归属;要理清基层和上级单位间关系,划分权利归属,将更多执法权向基层倾斜,实现基层治理中各个层级以及职能部门之间责权适配。另一方面,要设置明确的工作任务目标。工作目标的设置要避免不切实际和模糊不清,目标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基层干部愿望和诉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可执行、易实现的工作目标,还要对目标进行过程管理,明确目标完成的步骤和时间;上级在制定目标时还应尽量设置统一目标,统一的目标能够减少上级部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的数量,大大减少工作量,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三要优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广大基层干部,政治上要信任,工作上要依靠,生活上要关心。一方面,要优化现行考核机制。基层群众最具话语权,应充分考虑基层群众的评价。要将群众对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评价纳入到考核机制当中,避免将考核名次好坏单一地掌握在上级部门手中。另一方面,完善奖惩和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提拔晋升等有效激励措施,进一步鼓励先进;用有效的惩罚措施鞭策不积极作为的干部,促使他们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只有基层负担减下去了,基层干部干事劲头才能提上来。新年伊始,为基层减负赋能,正当时!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